当前位置:

中国女孩缺的真的是穿衣自由吗?

来源:红网 作者:曹璇 编辑:田德政 2019-10-05 16:59:16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祝中国女孩早日穿衣自由》的公众号推文引起了轩然大波。标题一个“祝”字,言外之意就是中国女生缺少穿衣自由。事实真是如此吗?作为一个中国姑娘,我实在不敢苟同。

整片文章的论点首先就有问题,它把自由概念理解得太过狭隘了。作者认为,因为中国女性的穿着总是“被长辈、伴侣,甚至毫无瓜葛的陌生群体所指点”,所以中国女孩没有穿衣自由。可是这种来自别人的打量和指点,哪怕是某些极端的侮辱性言论,都只能称作一种干预,上纲上线到剥夺自由的层面,未免言过其实。作者没有意识到,自由是双向的。她不该孤立地在面对正面反馈时谈自由,却在面对负面反馈时谈限制。况且哪怕是赞美目光之类的正面评价,其实也会让人因心理满足不自觉顺应某种穿衣风格或选择,形成一种隐性的干预。按照推文对自由的定义,难道我们要杜绝一切对于穿着的评论性言说才能实现中国女性穿衣自由吗?这显然并不现实。

除此之外,推文还存在多处逻辑混乱问题。按照作者的推导理论,舆论环境差了,中国女孩穿衣就不自由了;舆论环境好了,中国女孩穿衣才能获得自由。到头来,中国女性穿衣自由难道是舆论给的吗?他者的言论评说和中国女孩穿衣有无自由之间根本不存在逻辑链的上下关联。此外,作者还以“What were you wearing(被性侵时你都穿着什么)?”展览来证明“不穿性感衣服也会被性侵”,愤然反对荡妇羞辱。荡妇羞辱当然错误,可是,“被侵犯的人大多穿衣不性感”,难道可以推出“穿衣性感不会增加被侵犯的概率”这一结论吗?这不过是牵强附会地把女性穿衣自由平地拔高到了反对受害者有罪论层面。推文看似言之凿凿地例举了多个例证来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和“穿衣自由”却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关系,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不精准的概念和不完善的逻辑证明、缺少社会调查和专业文献的支持……这样一篇推文能在朋友圈疯转,依靠的是文章的情绪煽动性,这点在乌烟瘴气的评论区可见一斑。小编为了占据道德和舆论高地,折叠了部分理性辩证的中肯言论,选择了最能挑逗神经的无脑评论置顶,并对此以毫不犹豫的脏话予以回击勾起骂战,使得舆论空气被极化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完全压制。如此一来,本意是宣扬性别平等的文章反而强化了性别分裂,把对于穿衣自由的讨论偏离到了关于性别对立的口水战,这显然不是理性探讨应有的姿态。转发这篇文章的人,与其说是在呼唤穿衣自由,不如说他们只是未经理性分析就被情绪化言论所煽动罢了。

如何判定中国女孩是否真的缺少穿衣自由呢?在我国,非特定人群的衣着,没有被任何法律行文作出限定,更没有社会的统一标准强制规定。这就是事实上的穿衣自由,毋庸置疑。至于推文举出自己穿衣被指点以及女星热扎依因低胸吊带上热搜的例子,也无法说明穿衣自由的不成立——在审美多元保守程度不一的社会中,女性可以顶着诟病选择自己着装,这不反而正是中国姑娘穿衣自由实现的印证吗?让作者耿耿于怀的穿衣自由,其实早已实现。真正让她误以为中国女孩穿衣不自由的,是来自他者的凝视。但就如同福柯所描述的“社会规训”,作为社会生活中活跃的一分子,谁人背后无人说?一个男性选择撑遮阳伞或者穿粉色吊带衫走在街上也可能引人侧目,女权运动创始人波伏娃的诞生地法国也会因为女议员 Aurore Bergé 穿低胸短裙上节目而争论不休。来自他者的凝视本就无可避免,这根本无关性别国籍。作者一方面在文中鼓励姑娘们无视外界声音大胆做自己,另一方面却自相矛盾太过在意他人凝视和指点。如此导致的“穿衣不自由”,只能说是一种自我禁锢。

其实我们缺的,从来不是穿衣自由,而是足够理智不会被轻易煽动的神经,以及足够强大能够心平气和应对外界凝视的内心。从感性宣泄走向理性思考,从他者凝视转向凝视自我。学会正视内心诉求找到最能凸显个人魅力的穿衣风格,也学会对他人关于自己着装的出言不逊一笑置之,相信有一天,所有人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这份穿衣自由。

文/曹璇(华中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曹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0/04/60872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