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物“变脸”背后是“人心之变”

来源:红网 作者:蒋涵辰 编辑:张瑜 2019-10-11 20:29:5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古城标志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拱辰楼“拱辰门”牌匾被改为“巍山”一事在当地引发舆论争议数日后,官方正式回应称,将恢复“拱辰门”字样。10月9日晚,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名城巍山发布了《关于恢复拱辰楼“拱辰门”字样设置的情况通报》。(10月9日 澎湃新闻网)

纵观整件改名事件,无论从国家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角度,还是从当地人民的感情角度,抑或站在尊重历史的高度,“拱辰门”摇身一变成“巍山”都显得太过轻率,既不合法亦不合理。为何有关部门之前还要一意孤行?

从10月8日云南省新闻门户网站“云南网”刊发的《“拱辰门”改“巍山”?文物岂能随意变脸》评论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文物本体”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有关经济方面的原因,诸如转化为旅游资源,助力经济发展也略显牵强。

依笔者愚见,拱辰门的短暂消失,600多年文物“变脸”背后,折射出的是人心的改变。

首先变的是那一颗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心。资料显示,拱辰门是始建于明代、有着600百多年历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它曾遭受火灾,悉数尽毁,尽管今天乃至后人看到的只是恢复重建的城楼,但只要“拱辰门”牌匾仍高悬于城墙之上,这段历史就还在。拱辰门的消失,意味着与此相关的一批历史文化遗产的没落,多少年之后,它们或许就成了过眼云烟。简言之,对这类文物改名的代价便是失去历史文化。

如若果真换成了“巍山”,想必用不了多久,天下人只知巍山,而不知巍山曾有一座拱辰门。无言的历史不会倾诉,谁会在数年之后为它发声?又有何人能担负得起之一段历史文化的消逝?守住这一份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留住我们民族的根。

其次,敬畏之心的淡化带来的,往往就是急功近利的浮躁之心。相关部门一开始给出的改名理由是助力巍山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确,一些地名的改动,带动了所属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地名与文物还是有着本质差别,改地名的方法不适用于文物。文物其名,自古有之,就不应改动。其二,即使要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宣传造势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本末倒置,历史文化以及它深厚的底蕴才是真正能吸引游客的。擅改拱辰门之名,无异乎自断文脉,相反,唯有以此类文物为基石,打造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才是为长远计。

拱辰门陪巍山民众走过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可以说它蕴藏着人民的情感,寄托了人民的乡愁,如此一夜之间说换就换的“文化强拆”,总会令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如若实施主体能在征求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之上,更广泛地听取民意,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对大众感情的照顾,也许这一切根本不会发生。

令人欣慰的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已发布《关于恢复拱辰楼“拱辰门”字样设置的情况通报》,将恢复“拱辰门”字样。能接受群众意见的政府,依然是值得我们信任与支持的,在这件事上要为当地政府点赞。

最后,借用彩云网评针对此事的一句话,拍脑袋、想当然地乱改名乃至借保护、发展之名行破坏之实的文保乱象该终结了。

文/蒋涵辰(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蒋涵辰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0/11/61168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