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针孔摄像头,人们一直不堪其扰。近年来,偷拍事件频发,只要是人流量大的地方都可能成为偷拍的重灾区。近日,国内两大移动软件巨头360和百度先后出击,推出可一键识别针孔摄像头的软件应用,试图从技术层面防止“隔墙有眼”,引发舆论关注。(11月1日 《电脑报》)
10月24日,百度推出百度隐私保护专版APP,针对针孔摄像头偷拍,通过局域网内设备检测,在酒店等场所找到不易察觉的摄像头。10月28日,360安全卫士官微也推出了“偷拍检测”,号称可有效识别当前Wi-Fi下是否连接有常见类型的可疑摄像设备。
有关反偷拍话题,舆论界一直争鸣不断。“一键识别”App的效果尚待验证,不必急于封神。但总归来说,该类App的降世为解决针孔摄像头的隐私威胁,补充了一个新的技术选项。
然而,技术不是万能的,有看不见的“死角”。要解决公众对于偷拍的普遍性焦虑,为用户的隐私、居住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不能只寄希望于技术。百度和360希望提供一种速效的解药,从实际来看,反偷拍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此前有人专门成立公司,以最前沿的技术替客户排查偷拍设备,依然摆脱不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实,一些藏匿在犄角旮旯的摄像头仍可能躲过高科技之眼,“顶风作案”。
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处理,早被载入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构不成刑事犯罪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既然有法可依,偷拍行为为何仍屡禁不止,反而愈发猖獗?除了一些人窥私心理作祟,违法偷拍已形成一条从购买偷拍设备到付费观看一条高额利益的黑色产业链。目前国内对于偷拍违法事件的界定不明,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较大,从根源上难以遏制黑色产业的发展。
又由于网络侵犯内容可以随时删除,追本溯源很困难,而与真实世界的侵权相比,网络侵犯内容的传播效果也更容易被放大,隐私所有者的保密程度、隐私的传播范围、传播的主观恶性及是否盈利等问题都是参照的范畴,要确定偷拍证据和伤害殊为不易。
事实上,反偷拍是系统工程。除了技术加持,尽早给出偷拍违法事件定性的尺子,把判定标准具象化,加强立法,加大惩戒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同类事件的频发。
App并不能为偷拍问题一锤定音,但借助此次舆论热潮,引起对偷拍和反偷拍的高关注度,滋生关于解决办法探讨的土壤,启迪更多公众进一步思考,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