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益机构面对捐款不能“来者不拒”

来源:红网 作者:廖章杰 编辑:陈乘 2019-11-02 19:07:26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前段时间,妻子患抑郁症把家中55万积蓄悉数捐赠一事引起热议。近日,心力交瘁的丈夫苏俊称,8个月来他一直通过各种沟通追回捐款。截至10月底,他已追回38万,余下17万无法退回。

家中积蓄被抑郁妻子捐出,虽然丈夫千辛万苦追回了部分,但还有十多万无法退回,这对于当事人来说仍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对此,有人把矛头指向换抑郁症的妻子,甚至给其贴上“败家”标签。但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苏先生的妻子患有抑郁症,本身就属于限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公益机构不对捐款人进行最基本的身份审核就接受其捐款,这一点上难辞其咎。

公益机构与支付宝、微信等APP合作,直接开通捐款通道,给人们奉献爱心提供了便利。人们不用再去机构专门设置的募捐箱,献爱心只需要在手机上轻轻滑动手指即可完成,公益行为门槛已经降到很低。但正是这样的低门槛,导致了公益行为失控的可能性。

就公益行为本身来说,它是一种无偿的、原则上不可逆的支出。使用支付宝在购物网站上购物和对公益活动捐款,虽然同为支出,但这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前一种支出行为的完成建立在收款方提供了与款项等价的商品或者服务,而后一种支付行为的收款方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对捐款者来说是无偿的。而发起捐款的一方往往急需资金,所以捐款到账后会被很快支出,自然就不可能被退还。因为无偿和不可退还,所以对捐款者而言,捐出的款就必须是“闲钱”,即支出该部分款项,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太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此次事件中,苏先生的妻子累计捐出了五十多万的积蓄,这无疑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这样的公益行为已经失去控制,更何况当事人本身家庭也面临着困难。丈夫苏俊表示:“不是没爱心,而是家中经济实在拮据,家里就我一个人上班。老人要做手术,妻子要看病,还有一个两岁孩子,实在没办法。”

公益机构降低捐款门槛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筹集资金,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为了方便人们更好献出自己的爱心。但是降低门槛不等于“来者不拒”,不对捐款行为进行最基本的审核。

对于捐款,人们最关注的往往是否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呼吁款项使用状况应该“透明”。其实,除了捐款去向,捐款来源也应该“透明”。提高捐款门槛,对捐款人进行最基本的身份核查,确定其具有捐款的能力,使捐款来源透明化,才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文/廖章杰(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廖章杰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02/61802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