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滴滴顺风车对女性用户特别限制:安全面前,男女平权不应让路

来源:红网 作者:王夏韵 编辑:田德政 2019-11-07 11:22:4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月6日滴滴顺风车公布最新产品方案,宣布从11月20日起将陆续在7个城市试运营。此次方案出台距离2018年8月27日滴滴因顺风车上发生的两起奸杀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服务,已经过去了435天。

新方案针对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其针对男性与女性乘客的不同开放时间(男性为5:00-23:00,女性为5:00-20:00)引发了争议,话题“顺风车对女性该有时间限制吗”迅速进入微博热搜榜。

对安全问题的重视本来无可非议,但为了确保安全问题不发生而不惜牺牲女顾客的利益,这一措施背后的问题却不只是对安全问题的“矫枉过正”而已。

首先,从受害者的角度切入解决问题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偷懒行为。我们承认男女存在生理差异,承认在安全问题特别是性侵问题中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女性,承认在这一问题上女性需要特别的保护,也承认对女性的特殊保护并不是性别歧视。但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应该建立在限制弱势群体行为的基础上。潜在受害者在潜在犯罪者面前本来就是弱势方,如果社会再在此时对弱势方施加限制,则无可避免会助长潜在犯罪者的气焰,让潜在受害者感到不公平。就算真的杜绝了安全事故,如果原本的潜在受害者感到不舒服,也不能说是真正解决了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滴滴的方案中也并不全是只对潜在受害者施加限制的“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方案中表示的引入失信人筛查机制、进一步提升用户准入门槛、永久下线涉及用户隐私的相关信息等措施也回应了大众的普遍期待。既然已经从根本入手了,那么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对男女乘客规定不同的使用时间呢?或许是因为他们付不起又一次的试错成本了,所以想多加一道保险。但是用一个涉嫌性别歧视的行为给平台的安全措施上第二道保险,从而扩大在上第一道保险时的容错率,难道又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偷懒吗?

其次,对男女乘客设置不同营业时间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滴滴在思考这一问题时的纯粹商业逻辑,以及滴滴作为一家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因为在整改之后如果再发生第三次安全事故,滴滴顺风车很可能面临永久关闭的风险,所以滴滴已经无法再承担顺风车平台的新一次安全事故。同时,顺风车平台带来的可观利益又让滴滴无法割舍这一业务。从而,如何在安全与利益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成了滴滴顺风车团队思考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在保护潜在受害者的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获得利益的措施就应运而生了——对最可能面临侵害的女性乘客的乘车时间做出限制,但是不妨碍平台夜间在男性乘客使用时获取利润。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商业方案。但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滴滴作为一家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以及问题思考方式的不成熟。最初,滴滴试图通过在顺风车上推行社交功能来增加用户粘性,结果这一政策反倒促成了两起奸杀案的发生。所以新方案针对安全问题提出了诸多措施,并同时完全放弃了社交功能。但新方案又涉及了性别歧视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在拆了东墙补西墙。如果滴滴一直只能在问题发生之后思考如何解决,而不能将心比心地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方案,这家公司的前景是值得担忧的。多为用户着想、多为社会服务才是一家大公司应该有的社会担当;多把精力放在如何防止问题发生而不是问题发生后如何解决上才是一家大公司应该有的思考方式。

最后,滴滴公司的这一措施无疑是对中国本就举步维艰的男女平权运动施加了又一次打击。在当前阶段,性别平等的运动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有很多,一方面,中国的男女平权远远未达到北欧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女权运动的很多问题的暴露,对“田园女权”的抨击已经多过了对如何实现男女平权的理性思考,“性别平等”不再是互联网的“政治正确”。不论滴滴方面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对男女平权进程的严重损害,在男女平权面临的严峻形势面前助长了反对者的气焰。

只有从根本解决问题,不妄图走捷径;从用户角度思考问题,不妄图逃避责任;顺应男女平权的时代潮流,不倒行逆施,滴滴顺风车面临的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解决,滴滴才能真正成为一家有责任的大企业。安全面前,男女平权不应该让步。

文/王夏韵(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夏韵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07/61890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