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审视大学生“考证热”,随波逐流不可取

来源:红网 作者:魏卓成 编辑:田德政 2019-11-11 22:00:4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本月初,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开考。教育部数据显示,本次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达590万人,其中有6个考区的考生数突破10万人,特别令人咋舌的是,其中郑州考生数竟高达126万!此外,参加本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有48%是在校生,52%是非在校生。其中师范专业占比仅为26%,非师范专业占比为74%。(据《新京报》)

在“590万”这样庞大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大学生考证热在持续升温,教师资格证成了大学生们求职竞争中的又一筹码。诚然,这证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提升,教师行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可是报考人数爆棚的背后,“考证热”消极的一面同样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考证热”在大学校园里一直高烧不退。此番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再破新高,也是意料之中的。许多大学生这么做,多是出于“多一张证多条路”的心理。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希望通过各种证书为自己的简历增色,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学子也希望借此实现转型;再加之国家福利政策向教师倾斜,特别是深圳30万年薪招聘中小学教师更是极具诱惑力。这也能从一个角度解释为何非师范专业考生的比重能占到总人数7成之多。而考证大军中有多少是真正出于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又有多少人的职业素养适合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就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这从中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向往稳定又高薪的工作,而不是怀揣创业梦想,用自己所学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当众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向往着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时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忧虑与深思吗?

事实上,教师的职业也不是业外所想象的可以很好地混饭吃的行业。社会大众对教育有越来越高地期待,而现有的教育体制早已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未来的教师想要干着四平八稳的工作而又享受旱涝保收的福利,显然已无可能。

考证诸君中可能不乏一种投机心理,认为只要临阵磨枪,就可以轻松考证。抱着这种侥幸心理,很多考生并没有认真备考,结果又临场却步。事实上,考证之路未必轻松。以考取教师资格证为例,考生需要考察的笔试科目有三门,笔试通过之后再通过面试方可获证。对于没有教育学知识储备的非师范类考生来说,三科笔试科目要熟记的内容相当繁杂,其中包含的如教案写作、教学实施等内容由于缺乏实际演练条件的原因更是不易掌握,备考的总体难度可想而知。

要想过关,考生必须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在校学生来说,这难免与自身专业相冲突,给学习生活造成额外的负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少人在备考期间自觉通过机会渺茫,便知难而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报考者众,而弃考者也为数不少。但是,如果一次证书考试靠着浑水摸鱼就能通过,那么其含金量也可想而知。想考这样的证书来为自己增加就业砝码,只能是一厢情愿。毕竟,证书并不能和能力画上等号。

坚持专业学习有优先,避免舍本逐末,这是我们进行考证的首要前提。在学有余力之时尝试学习专业对口,实用性强的课程,考取相应证书,这样做才会利于我们累积求职优势,还能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不管考了什么样的证,最重要的肯定还是那张本科毕业证,是我们作为大学生的学历文凭,所以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然为了考证看似忙忙碌碌,其结果所学杂而不精,若到最后证书没考成,所学专业课程也落了下来,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大家应该认清形势,未来的社会,无论何种行业,都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应当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明确职业规划,理性看待“考证热”。少跟风、勿冲动,要避免“为考证而考证”。夯实专业基本功,切实培养一专多能,这才应该是我们打赢就业竞争战的最大优势。

文/ 魏卓成(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魏卓成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11/61968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