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博物馆:不应只是收藏文物

来源:红网 作者:​王玉雪 编辑:田德政 2019-12-05 16:43:22
时刻新闻
—分享—

前不久,国内多家高校博物馆收到了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对高校博物馆建设提出诸多要求,尤其提及了展览真实性问题。今年10月重庆大学博物馆部分藏品被疑为赝品,引发公众舆论关注,也使得博物馆在兴起的同时暴露出缺乏管理规范、职责不明以及主办方对博物馆功能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博物馆是一个集收藏、研究、教育三个主要职能为一身的非营利性机构,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也不仅仅是满足观看奇珍异宝的好奇心。博物馆更多承载的是展品背后与主题相关的故事,由这段故事所反映出的,当地的特色和文化。因此,博物馆就不能以收藏“古”“奇”以最终目标,更不能拿未经鉴定的物品展出,使得展览毫无说服力和根据。应加强主办方在藏品收集、藏品整理以及展览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切不可因收藏而收藏,为创办而创办。

博物馆是收藏机构,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研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和保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是博物馆所有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广泛搜寻,精心挑选,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物进行收藏,形成藏品规模,才能体现出一个博物馆的特色。如果只是单纯的做收集、展出,这与十八世纪的私人藏品展览方式无异。没有科学完备的藏品收集、调查,就无法保证博物馆中藏品的质量,这样做出的展览,从根本上缺乏说服力,而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如藏品研究、展览策划等也就无从进行。

高校博物馆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研究型的博物馆不仅能体现学校的科研水平,可以对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知识教育以及爱国教育,因此藏品的研究工作尤为重要。这个研究过程是一个解码过程,只有研究人员了解了藏品的本体与它所承载的信息,才能有逻辑地诠释给观展者。不考虑藏品对于博物馆的价值以及藏品是否能体现特色,在主办方都对展品不了解的前提下,观众又如何知道怎样从藏品中获取知识,博物馆就无法达到本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高校博物馆在注重藏品“奇”“古”的同时,更应将文物与本校创立起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也让广大观众了解学校本身的历史故事。

实际上,高校博物馆在近些年逐渐进入人们的关注,是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一种象征,我们不可否认这种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关注文化遗产的良好风气,但一定要规避高校间因此而起的攀比之风。高校博物馆的建设适应大众文化教育工作的长期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博物馆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建设21世纪的新型博物馆,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我们可以运用更多信息传播技术来阐释文物。展览的最终目的是带给观众知识和思考,而文物信息的抽象和文字解说的二维使得传播的信息效果并不理想。耶鲁大学的皮博迪博物馆就将动物化石还原成3D动画模型,投射进实物造景中,来实现使文物“活起来”的目的。动画、实景还原、模拟实验等都是让观众在实际体验中加深印象的传播方式,让博物馆研究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

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最大的不同应是其体现高校特色历史上,其中的博物馆物应与学校本身息息相关,或有专门的基本陈列。西北大学博物馆中的校史馆中陈列了1906年的学堂课程表、西北大学的校报、教授手稿以及交流活动的相关物品,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通过这些展品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个典型完备的高校博物馆。博物馆物不仅要体现其价值,还要有“在地”性,即物与当地的联系,能体现当地的特色,这也是近些年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趋势。高校博物馆可以根据自己的藏品特色,发展特点建立独树一帜的展览,展现独特的学校文化。

我国博物馆正处于起步时期,而我国先辈在悠久的历史中留下遗物数不胜数,如今我们在建设高校博物馆时,需要留下什么,传承什么,给后人展现什么,交付什么,都是我们这一代所要慎重选择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的接力棒,我们要认真努力的交接好,不能因盲目跟风攀比而失掉文化灵魂。传承文化精神,建设科学完备的公共教育设施是每个学校的义务和责任!

来源:红网

作者:​王玉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2/05/62790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