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商品或服务,有问题打客服电话,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随着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实体或平台将客服电话“智能化”。可有的智能客服不智能——“机器人”程序化地说出几个选项,给出标准化回答,偏偏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转人工服务,总是遇到无尽的等待,电话根本打不通。折腾了十几分钟也不能解决问题……这种现象很让消费者头疼。
前几天家里的网线出了故障,不能上网了。就拨打了客服电话,结果全部都是智能电话接听,按照程序输入的提示,最终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尝试拨打人工电话,打了10多分钟硬是没人接听。
用机器代替人工,目的是提高服务效率,这是好事。现在,不少“智能”客服电话程序繁琐、答非所问,反而给人添堵,无法应对消费者多元的咨询服务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了智能客服,一些商家为了节约成本,甚至取消人工客服,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不便。
智能电话是科技的产物,应该说这绝对是发展的趋势。可是,对于智能客服电话的设置,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理智看待。
比如说,眼下还有不少老年人,他们并不能熟练掌握科技知识,由于“代沟”的存在,一些智能客服电话,不少老年人根本不会按照“程序的提示”使用。还有一些偏远农村的人,也会存在这种情况。固然已经熟练掌握了网络知识,可是有的时候,智能客服电话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必须找到“真实的人”才能解决问题。
智能客户电话能够解决不少问题,可是终究机器人是教条的,机器人是冰冷的,最起码现阶段是不可能完全取代有血有肉的人的。因此,对于智能客服电话不能太依赖,有了“机器人”也不能“不要人”。
而遗憾的是,一些服务机关,一些窗口单位,却对于“机器人”过于依赖,为了降低开支,为了减少人工,几乎在“客服电话服务”方面取消了人工服务,而有些智能客服电话还老是打不通。这就有违服务的初心了。最起码,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人工客服依然有其巨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人工沟通起来更顺畅,解决问题更直接,这是一些智能客服所不具备的条件。
智能客户电话再好,也不能教条的依赖。市民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只是指望一个冰冷的“机器人”显然还是不够的。有了“智能机器人”也别赶走所有“热情的人”。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