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术圈潜规则屡禁不止,难道都是制度的问题吗

来源:红网 作者:苏梦瑶 编辑:田德政 2020-01-09 11:12:3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有媒体发表名为《某些高校教师为什么要在别人的论文专著上挂名》的文章,直指当前学术论文、专利、科研成果、专著挂名的乱象。所谓学术挂名,是指一些作者并未对某一学术成果有什么贡献而署名的做法,在2019年7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不当署名”已经正式列入学术不端。(1月8 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规定防止这类现象出现,但仍然屡禁不止,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国家的职称评审制度过于僵化,另一方面是学术不端的风气从上到下地传染。

据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45.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或比较突出。与2013年相比有较大改善,反映不合理问题突出的比例下降了13.5个百分点,但论文仍是科技评价的最主要手段,93.7%发表过学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认同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职称晋升要求,90.4%是为了完成各种考核要求,科教辅助人员为达到职称晋升要求而发论文的比例达到96.2%。62.1%的大学教师、44.9%的科学研究人员在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中最看重论文。

其实,早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提出要坚决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顽瘴痼疾,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但是改变学术评价体系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如果针对大学里各个不同学科,都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对应的评判标准难以制定,要保证在每个人心里都做到公平公正,短期内并不一件容易达成的事。

既然制度难改,那就换一个角度思考学术不端的成因。

在某个科研社交网站的匿名投稿里,有很多学生分享了他们的个人经历:大一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大半年时间里指导老师只交流过一次,实验论文都是和同学们独立完成,但是老师还是第一作者;我们学校研究生的论文让本科生乱挂名加综测保研,洗个烧杯送个样就能挂3作,好好学习不如混实验室套路导师和研究生;据我所知,许多世界顶级大学的教授会把朋友的名字署在论文上,他们认为,不久后朋友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桃李相报……

其实学术挂名这个现象之所以能“遍地开花”,其核心问题在于“挂名”已然成为校园内的潜规则。事实上不仅仅是论文,很多同学如果有小组合作的经历,一定也会遭遇过某些“划水”混成绩的同学,最后碍于人情不得不给他署名,比前者稍微“好”一点的情况是,花钱买时间,想要成绩的人只要在社交群里找找人、报个价就能找到小组挂名。在大学,似乎许多人已经对此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反倒是不懂规矩的人容易成为被排挤、打压的对象。

如何才能制止这种风气进一步污染大学校园,减小它存在的范围呢?

首当其冲,还是要加强对所有人的诚信教育,唤醒个人的道德意识,使其明确学术不端对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危害性;另外还要提高学术圈的法制建设,但凡受到论文强加署名的威胁,一定要保证被威胁者维权“有门”,不怕举报;最后一点其实可以参考某些实践课程的评分标准,按照个人贡献评分,并且附有详细的实践报告证明自己的工作内容,以此来作为论文署名的顺序标准。

来源:红网

作者:苏梦瑶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1/09/65110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