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少年摆脱“网游漩涡” 亟须多方助力

来源:红网 作者:周志宏 编辑:张瑜 2020-05-26 21:06:16
时刻新闻
—分享—

如今,不少网游专门为未成年人设计了防沉迷措施,然而在不少家长和代表、委员看来,这些措施的效果微乎其微。有家长发现,“现在的网游设定一旦停下来就会降级,所以每次必须玩完整一局。此外,游戏没有‘通关’一说,只要想玩就可以永远玩下去”。有网游规定,未成年人每天游戏时长不能超过1.5小时,法定节假日期间每天只能玩3个小时。未成年人每月的总充值量不超过200元。“但是孩子用的是大人的身份证,没有办法对他进行限制。”(5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据报道,今年春节期间,“因大量玩家涌入,多款热门网络游戏都出现了服务器崩溃的现象。某款热门游戏的日活跃用户数量甚至达到在1亿以上”。

人们注意到,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中,“网游”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热词。代表、委员们一说起这个问题都显得忧心忡忡。在今年的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从不同的角度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提出看法,“大到设立专门管理智能设备的法律法规,小到为网游增加‘刷脸’等登录限制”,将青少年从“网游漩涡”中“解救”出来,已然任重道远,亟须多方助力。

不久前,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

眼前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互联网使用者越来越低龄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恰恰是低龄化的趋势又对网络内容监管、互联网企业保护机制等提出更高要求。有些游戏中可能存在色情暴力,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智能手机等做“玩伴”长大的青少年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基本的情感依恋。有关各方要做的不是限制孩子上网玩游戏,而是更加科学地引导与管理,用心帮助青少年摆脱“网游漩涡”。

如今,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已意识到网络游戏产品对成年人、未成年人用户应该区别对待,并由此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但却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分级管理制度。现实中的大量案例表明,有的运营单位为追求利益,并不会主动采取技术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或者即便采取,也很容易就被破解。

针对这一现象,有关主管部门必须从网络游戏类别、认证、时长、充值方面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而游戏企业必须无条件认真执行,并由文化和新闻主管部门审核监管。有专家建议,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和网络游戏可能包含的暴力内容、不良语言、性内容等,可从早教类、管控类、限制类、禁止类等方面划分,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建立网络游戏产品分级制度,其中包括实行用户注册登录实名认证分级,说明白了,也就是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身份证信息、手机号、人脸识别等,实行未成年人登录网游时段、时长监管分级,实行游戏充值限额分级等。

帮助青少年摆脱“网游漩涡”,不仅需要多方协作和制度保障,还需要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有专家强调:“将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割裂开来是与时代发展趋势相悖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全社会认识网络时代的特征,打造并推广符合未成年人的人生发展和社会化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并将网络素养纳入普及性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系统规划与组织。现有的课程体系之下,网络素养相关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被全面、合理、科学地纳入普及性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无论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还是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都远远未能满足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需要。孩子们随着网络自然生长,而家长、老师则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只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却漠视他们在网络中的言论与行为。

要帮助青少年摆脱“网游漩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首先注重自身的网络素养,用良好的上网习惯影响孩子,同时,与孩子保持有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和自律习惯。诚如是,不仅会对孩子玩网络游戏有所帮助,能更合理地自己安排时间,而且,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也都会有很大益处。

来源:红网

作者:周志宏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5/26/72921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