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看李沧跑出一个怎样五彩斑斓的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南之辉 编辑:张瑜 2020-09-16 19:27:58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11日,青岛市李沧区人社局的一则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引发热议。

这是一份拟出台的人才安居购房补贴发放实施细则,根据该细则,在补贴标准上,一至四类人才购房补贴数额为实际购房金额的30%,其中二类人才最高可享受160万,按年申请,分5年完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五类人才,他们购房最多补贴为50万元。

2019年,李沧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26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李沧区的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下降了6.72个百分点,总额不到40亿元。从这一角度来看,李沧区此举可谓下了“血本”,其求才若渴之心可见一斑。

求才是表,求发展是本

如果该政策正式实施,将全面超越青岛另一个区城阳区共有产权房对研究生人群的补贴力度——相应的补贴数额,不仅在青岛,放眼全国也属较高之列。这也就意味着,青岛区市抢人大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升了一个档次。

求才若渴的背后,是对发展的渴求。

李沧区位于青岛市中心城区北部,1994年建区,面积99.9平方公里,占青岛市内三区总面积的一半,人口接近70万。

看过电视剧《大染房》的人,大概都能对青岛二三十年代的纺织业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青岛正是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源地,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纺织企业的聚集地即为李沧,新中国纺织业著名的“郝建秀工作法”即诞生于此。可以说,李沧是近代中国纺织业“上青天”辉煌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

区内不仅有曾给青岛带来辉煌和荣誉的纺织业,也有青钢、碱业等重工业和化工企业,但在“大青岛”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企业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搬迁的命运。

近些年,李沧区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区内重工业如青钢、一汽等纷纷搬迁,李沧区也从传统的工业强区逐渐转变为中心商务区,区域经济增长结构由过去的低成本制造业拉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创业驱动的服务业。这从李沧区产业结构比例的变化即可看出——2010年,全区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55.3∶44.7,2019年,全区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已经变成了29.3:70.7,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增加。

这背后,是李沧区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是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传统产业所带来的税收也在大幅下降。于李沧而言,如何找到新的支柱产业,如何在调整中不掉队,就成了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当下的李沧区,正致力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落地落实,放大青岛国际院士港功能,提高全球高端要素配置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再上新台阶,推动各项工作在全市进位争先,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

在这轮持续的调整过程中,李沧区的积极作为,是其实现快速转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争抢人才,显然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李沧区有着非常显明的交通优势。这里紧邻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国家铁路网一级枢纽站——铁路青岛北站位于辖区西部的胶州湾海岸,是我国“四纵四横”快速铁路网和沿海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节点,胶州湾大桥青岛端接线也在辖区落地。青岛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线有7条经过李沧,其中地铁2号、3号、11号线三条贯通南北的干线已经通车;在建的跨海连通新机场与铁路青岛北站的8号线,连接跨海串起城阳、李沧、市北、市南和西海岸新区的1号线,如今也已经进入了通车倒计时。这些都让李沧区的区域可通达性日益彰显。

用科技支撑未来

近几年,李沧区获得了长足发展。

2008年,该区启动老企业搬迁工作,目前包括一汽、青钢、碱业等57家重点税源企业及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离开李沧,这些老企业的大规模搬迁在腾挪土地的同时,也导致了李沧区税收的大幅度下滑。于是,2016年6月李沧区启动了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建设。

在此过程中,李沧区不断强化人才、科技两大支撑,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按照基因改造、平台打造、管道塑造、幸福创造一体化的思路,聚力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重点招引外籍院士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打造配置全球高端要素的新高地,奋力闯出了一条全面重塑高质量发展基因的新路。

2018年院士港主营业务收入127.9亿元,综合税收10.07亿元,成为李沧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9年,院士港的产值更是突破300亿元,综合品牌价值突破300亿元。

以院士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主要方式,李沧区一直在着力让资本、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激活起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院士港已集聚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93名、占比86%,建设了300万平方米产学研载体。

2019年,该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26亿元,增长6.08%。

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努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李沧区的数字经济等产业培育不断取得新进展,“双招双引”不断取得新成效,创业创业的活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李沧区不断强化生态理念,树立精品意识,扎实推进美丽青岛三年行动,着力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坚持城市品质内外兼修,城市生态持续改善,城市环境也更加宜居。

在民生问题上,李沧区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这方面,表现为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表现在民生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占比上——以2019年为例,这一年,李沧区民生支出5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6.3%。

在最受市场主体关注的营商环境问题上,李沧区更是不断深化“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区级审批事项实现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推行双休日服务、午间服务和延时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办事需求。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李沧区名列青岛各区市第1位。

眼界越高,未来越广

当下的青岛,正在积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谋求在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夯实以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

于青岛而言,做到这些需要跳出青岛看青岛,站在未来看现在。而于李沧区而言,则需要放眼全国,置身青岛,立足李沧,眼界更高远一些,与青岛的未来贴合得更加紧密一些,在李沧这片迅速兴盛的热土上书写独具特色的大文章。

属于李沧区的未来,是坚持科技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院士港交流平台、合作平台、转化平台作用,奋力开拓以院士港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基因重塑新路;聚焦优存量、提质量、扩增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城区的规划上,是坚持品质至上,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扎实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让城市更洁净、更有序、更便利、更舒适,打造魅力李沧新名片。

在增强人民幸福感上,则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到全部工作之中,用心办好各类实事,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如今的李沧,已经成长为中国商业名区——整个李村商圈总商业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是山东最大的商圈,也是青岛五大商圈之一。而未来的李沧,则将在成长为青岛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路上继续加速快跑。

它将跑出一个怎样五彩斑斓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红网

作者:南之辉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16/83103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