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朋友圈里的纠结:既渴求关注,又隐藏自己

来源:红网 作者:闻涛 编辑:化定兴 2020-09-27 21:34:22
时刻新闻
—分享—

自打有了微信这个社交工具,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了,就算没有手机号,一个语音或者视频就联系上了。既然是社交工具,那么它就和现实社交一样,充满了人情世故。比如要不要点赞,给谁点赞,并不是动动手指这么简单。

有人觉得,朋友能给你点赞,不一定说明他认同你发的东西或者关心你的喜怒哀乐,但起码说明他关注你;如果一个人连给你点赞的功夫都没有,怎么会关心你的其他事情呢?

也有的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不会经常点赞,君子之交淡如水嘛,不必为朋友没给自己点赞而耿耿于怀;而且,点赞多数时候不是真的赞扬或为你开心,而是表示“朕知道了”或者“已阅”。为此也就有了“点赞之交”的说法。

不过,从人的心理上讲,发朋友圈肯定是希望得到关注与围观,这其中主要以分享快乐为主,要不发朋友圈干什么呢?如果这个时候朋友都不关注的话,发圈之人就会有些失落。所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多点赞总是没错的。

近日,一位创作者就说自己在朋友圈自推一篇公号文章,竟无一句回复。于是感慨:可见文字人品,都已落拓不堪。行走江湖,扫加之友,微信怕没有几千“好友”?是时候清理一波了。我们彼此并不关心。

作为一个创作者,能够表达自我自然是件快乐的事,在朋友圈分享这种快乐乃人之常情。但残酷的现实不但让他失去了创作的喜悦,反而平添了无人关注的凄凉。所以他说:“微信最大的特质是,让我们十分清晰地看见人间薄凉,洞察人性的冷漠实质。”

然而,这话我觉得有些悲观了,换个角度想可能就豁然开朗了。你想,朋友圈本就是“虚假繁荣”,很多是因工作关系所加,只有一面之缘,甚至有的只是微友,别人对你的生活或者写的东西不感兴趣很正常。就算是真的朋友,也不一定对你发的所有东西都感兴趣。

可人有时很奇怪,没人关注不开心,关注的人多了又有顾虑。真的是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微信煞费苦心,推出了对朋友多少天可见的功能。刚推出的时候,我也试着用了一下。可后来一想,大家彼此并不关心,你即时发到朋友圈的别人都不一定看,还会费劲地去翻你以前的朋友圈吗?而对真想看你朋友圈的人而言,本来人家是乘兴而来,你却闭门谢客,最后人家只能败兴而归。

况且,这样的设置,对于感情尚没有那么笃定的人来说是种伤害。比如,你的朋友心血来潮,本想了解一下你最近的生活,却发现无法看到,心理难免嘀咕:这人怎么对我设防呢?还是不是朋友了?我们常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这一设置,就成了拒人于千里之外。这实在不符合我们的待客之道。微信还有一个功能是,你发朋友圈时可以选择不给谁看或者给谁看,可是,大家彼此并不关心,又何以在意别人看到或者没看到你发的东西呢?

但微信推出这些功能,自然是有其功用的。仔细想来,我们发朋友圈很多时候是为了展现自我,用现在话叫营造人设。那么,在不同的朋友中间,就需要有不同的人设。

比如,在一些人中间,我们需要正襟危坐的形象;在另一些人中间,我们则需要活泼好动的形象。有一些人,我们希望他们参与和了解自己的生活;有一些人,我们不想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过多地介入。这样,发起朋友圈来就有了诸多顾虑。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以此提出了“镜中我”的理论,并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我所想象的,我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二是我所想象的,别人对我形象的评价;三是由上述两方面引出的某种自我感觉,如屈辱、自豪等。

我们发朋友圈,很多时候就是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我们会想象自己在某些朋友中是什么形象,那么就要发和这个形象契合的内容;同时,我们会想象别人对此有什么看法,其中主要是赞美。当朋友圈赢得一片关注和赞美时,我们的心情是愉悦而自豪的;当朋友圈毫无动静时,就会有些失落甚至屈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了微信时代人们的纠结:既千方百计渴求关注,又想方设法隐藏自己。这样的朋友圈怎么看都缺乏一种真实感。可我们依然乐此不疲:明明面对面坐着,竟相顾无言,彼此拿起手机刷着朋友圈,在那里了解朋友的人生百态。

来源:红网

作者:闻涛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27/84357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