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解决问题不能仅仅追求“最大点击量”

来源:红网 作者:冯赟 编辑:陈乘 2020-12-02 14:12:0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4日,杭州萧山机场,一女子因给孩子哺乳迟到,无法及时登机而大闹机场,并声称:“我没晚,你们航空公司太不近人情了!我是一个哺乳期的母亲,等着给孩子喂奶。”该女子要求航司再协调一辆摆渡车登机,还向围观群众喊话快拍,自己就想上热门。(12月5日 澎湃新闻)

在本次登机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对于该女子的规则意识不强的批评,而当我们深入地思索女子所说的:自己想上热门,想要最大点击量,便不难看出,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似乎由向“监管部门要支持”变成了向“公众要支持”。

遇到了不公平的事件,微博曝光一下;遇到了懒政怠政,短视频曝光一下。一时间,似乎人们一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便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发一条“微博”再说,好像只要发出微博,找到大V,有了关注度,事件便解决了一半。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微博与短视频不断完善发展的时代,对于公共事件的聚焦与处理,无论从时效性还是便捷性上来说,相较于传统的媒体爆料有着显著的优势。2011年,在新浪微博所发起的“微博打拐”活动中,随手拍下的一张照片,很有可能会拯救一个家庭,使得“打拐”这一话题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高效、便捷的活动,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达到的。而随后微博在社会监督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无论是“郭美美事件”还是知名大V“花总丢了金箍棒”对于高级酒店卫生乱象的发声,都在一步步提升新媒体端本身的监督作用。

追求“最大点击量”问题解决模式的本质是“舆论倒逼”。通过引发舆情危机,促使问题的解决。这本该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与监督的双向良好措施。但也将人们逐渐推入“谁声大,谁有理”的漩涡中。

2020年5月31日,一场关于广州学生遭体罚至吐血的事件落下帷幕。在警方的调查下,发帖人刘某承认女儿因罚跑吐血、深夜送礼皆为虚构,女儿现在目前精神状态良好。这件事确实得到了高流量的点击,但是同时对于当事人老师造成了不可逆的打击。选择“最大点击量式判案”,不要只有情,更要讲理。只为一味追求对于弱者的保护,感性胜于理性,而忽视对于基本规则的遵守与事实的追究,只可能使事件的解决变为无解、甚至产生更加恶毒的口水仗。

人们选择“舆情倒逼”一方面来说是公众不满于所提供的服务,而主动发挥自己权利的一种途径。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人们对于事件当事部门的不信任积累所导致的。无论选择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体的曝光形式,人们的初心都是为解决问题,追求正义。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规则与规定的引导,过于追求“舆论关注度”的解决问题模式有时恐怕更加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解决问题,不仅有情可惜,更要有理可讲、有法可依。在追求“最大点击量”的同时,也要对于“事实”与“法律规定”进行遵守与尊重。

文/冯赟(青岛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冯赟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12/07/86878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