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如何看待南京大学商学院某明姓女生“一边凡尔赛一边领贫困补助”的操作?》,前几天,这样一则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帖子直指女大学生明某生活奢靡,却享受贫困生才能享受的助学措施。之后南京大学方面介入调查。据红星新闻报道,南京大学已于12月7日专门召开了内部会议,通报了相关调查结果,确认明某“家庭情况符合一般贫困等级”,网上炫富多为虚构。
笔者想说的是:明某的过错是虚荣,而非骗补助。让道德归道德,让权利归权利。
原以为是装穷,可事实上其家境确实贫困;原以为炫的是真富,可其实她只是搞“凡学”创作……涉事校方的这番调查结论,无疑跟很多人设想的剧情有出入。也因如此,调查结论一公布,不少人惊呼“反转”。但这事其实说不上“反转”,只是信息在无影灯效应中不断接近事实真相而已。虽然跟不少人预想的不一样,但校方给出的结论并不草率。
从程序上讲,校方与明某本人、父母、同班同学、室友、班干部、队友、指导老师等人做了谈话,也查询了明某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父亲工资卡流水、本人银行卡、移动支付流水等相关资料;从通报内容看,校方不是粗线条地公布整体结论,而是高清还原,对明某的真实家庭条件、名下公司情况、获“希望工程”助学金的原委、所晒品牌裙子的由来等,都做了详细呈现。
虽然“贫困生骗补助”的靶子已经被抽掉,但在网上,明某依旧无法从舆论泥潭中抽身。只不过,有些人质疑靶心,从骗补助调转到了爱慕虚荣上。在虚荣心驱动下搞“凡尔赛式炫富”,的确可以批评谴责,但批评归批评,公众不妨手下留情;她的过错是虚荣而非骗补助,鉴于此,批评声浪也宜与其过错性性质匹配。
到头来,明某炫不实之富,固然引发了一波舆情,误导了公众对这个案中资源分配公平性的批判,但连着的并非助贫助学资源的错配。
从社会层面看,有明某“炫富”引发的这起舆情事件,对社会不无启示价值:在舆论对假性贫困生骗补助现象高度敏感的背景下,一边过着“凡尔赛”生活一边骗补助的行为已不被社会所容忍,受助者当避免用“凡尔赛文学”去刺激公众情绪。从个体评价角度讲,虚荣确实不该鼓励,但若只是虚荣,舆论批评也不妨止于当止之处。
虚荣该谴责,权利该保障。说到底,让道德归道德,让权利归权利,厘清了权责边界与法律道德界限,社会各方对贫困生“凡尔赛式炫富”的认知,自然也就能更趋理性。贫困补助是没有偏私的,公事公办,但领贫困补助的人是各有其个性的。难道非要穿着破破烂烂,整天哭哭啼啼才配领吗?一个孩子在网上的虚荣而已,引导为主,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文/张新新(山西财经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新新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