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远离社交恐惧症需要“以我为主”

来源:红网 作者:堂吉伟德 编辑:陈乘 2020-12-22 18:30:29
时刻新闻
—分享—

社交恐惧症并非新近出现的社会现象,作为公共话题时常被提及,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患者在社交场合与社交操作中出现过分的焦虑、害怕,有一种不能胜任、困惑、尴尬和羞辱的感觉,甚至出现回避行为,严重时可出惊恐发作。不过,标签化和泛化的社交恐惧症,并非生理疾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还有一些自嘲的因素在里面,大多表现出不愿、不想和不能三个层面,“悬浮感”的社交环境,降低了社交的意愿度和成功率。

社交恐惧是一种社会现象,亟待引起社会的重点关注。社交恐惧的产生因素在于社会环境,一方面社交的标签化可以看出是年轻人的个性化体现,以及对“社交泛化”的“反制”。但这种认知与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对正常社交和社交正常化形成了挑战;无论是个人的行为主动性还是自觉性,都会对群体社交的规范人合理化开展形成影响。社交的规则若没有被遵守,则社交的基础就会被极大的破坏。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互信,在工具性的使用上也会更加功利。

另一方面,社交技巧学习不足、经验不够、缺乏社交自信,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关于群体社交恐惧产生的原因,有人归咎于移动互联的产生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刷手机改变了每个人行为习惯,也给社交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还有人认为,决定我们生活状态走向的并不是智能手机等高科技工具,而是我们自身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态度。互联网和智能化工具的使用扩大交流的范围,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但也让社会变得更加浮躁,人与人相处显得更加功利甚至势利。

如此结果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在不断下降,也让社交技巧的难度在不断增加。某种意义讲,社交恐惧症多属社会风气演变所带来的交流障碍,工具性的社交技巧固然有利于提高社交的成功率,根本原因还在于“为什么社交”的认知出现了偏差,由此带来了“如何社交”的行为变异。因为前者解决的思想导向,而后者则决定着行为方式,两者之间是“道”“术”之别,强调社交技巧和技能并不为过,但以信任为基础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才能实现最有效的交际。

事实上也是如此,随着互联网的日常化普及,“话术软件”等工具性使用则大行其道。替代化的结果则是,说话等基本功能的退化让人无法充满自信,PUA、话术软件里的油腻套路导致人际间信任度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缺乏真诚的沟流与交流,源于灵魂的思想碰撞,则社交恐惧就在所难免。我们所具备的工具手段越来越丰富,也让交际的场景变得更加多元而快捷。工具化的手段让目的变味,也让手段失去了正当性和合理性。

当人以社会人的角色去面对和处理交际,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撑和影响,需要通过环境的优化来改善交际的氛围,更需要每个人基于现实状况,从自身和现在做起,才能走出“囚徒困境”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地悲剧”。而要做得这一点,就必须做到真诚大于技术,目的性优于技术性,多一些彼此的信任而少一点功利,一个人只有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真心境和真性情,才可能被逐步认可和接受,网络依赖、话术利用才不会让社交成为一种恐惧。

来源:红网

作者:堂吉伟德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12/22/874266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