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节前后疫情防控有关情况称,“返乡人员要拿着7日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够返乡,回去以后,当地的基础政府要对这些人进行网格化管理。同时做好隔离场所和检测能力的准备,一旦发生疫情,快速响应”。此条消息在网络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对相关规定提出了疑惑。
如,有的对“什么是返乡人员,返乡的概念和地域差异”表达了疑问;有的对“什么地方流出的人才需要核检,是否非风险区也需要核检”提出了问题;还有的对“什么是春节前后,界定线是什么”表示不解;又有的对“返乡隔离14天,是否会与春节假期重叠,归家的意义又是什么”进行了探讨...
其实,不管网友和群众出于哪种考虑,足以看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对春节是否有个安定、祥和的假期,有着多元化的需求与意愿。因此相对,对疫情防控举措也提出了更精细化、更为量化的操作办法。否则,防疫举措和规定过粗过大,是难贴近人间烟火和接地气,也就难以在实际操作中落地生根。
疫情防控是一件大事,但不能因为“大事”而失去了“小处”的设计,忽视了对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生活场景的考虑,把政策放在了“理性状态”化的格空里进行塑造,同每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生活轨迹脱钩,必然会陷入了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办事泥淖。
政策好不好,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防疫政策和规定能不能贴近群众内心,让群众支持、拥护、点赞、答应,关键还得看是否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坎。很大程度上,防疫政策是否接地气、冒热气、沾露水,根本上还需政策制定者、党员领导干部能否下沉基层、走到现场多调研、多考查、多了解实况,把群众所盼所求、所需所愿作为制定政策的第一手参考材料,作为推动落实、抓实工作的重要标准。不得不说,疫情防控政策制定还得多看群众怎么想、多听群众怎么说、多查群众生活实践场景。
“返乡”界定,让春节返乡持核酸阴性证明更加细化、量化,不仅仅是扎密疫情防控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广大百姓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客观需要。莫让群众在疫情防控中不知所措,就得让防疫政策更为细致入微、走深走实。尤其在春节临近之期,让群众过一个顺心安定的春节,更应把“返乡”界定、核酸证明等更为精细化,畅通群众在疫情防控下工作、生活、学习的“梗阻”,以走心走细的举措推动防疫之旅实现高质量高水平。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唐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