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戴特70分、马库斯·亨特68分、希尔文·兰兹博格55分、琼斯50分、威尔斯44分、达卡里·约翰逊44分……CBA常规赛第34轮,外援们集体爆发了。常规赛进入后半程,各支球队随之都进入了争夺季后赛席位的抢分阶段,在激烈竞争中,外援们各显神通的得分表演,并不算是一个巧合。
从1995年引入第一名外援开始,CBA的外援制度已经历经25年,球队和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外援的存在。而不知从何时起,CBA作为代表中国男篮最高水平的联赛,外援却成了球队的绝对核心,本土的运动员却成了球场上的“观众”。
外援们拥有更出色的身体素质,精准的投射,华丽的运控技巧,技术水平上确实有国内球员需要学习的地方,在CBA后半程激烈的竞争下,球队让外援作为主要的攻击点可以理解。有时因为球队伤病严重,外援扛起队伍的重担也是应尽的责任。但是在同一轮比赛中外援们各自闪耀,得分和出手数量均超过球队的一半,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国内球员究竟在赛场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未来会获得怎样的发展?
作为观众,选择观看我们自己的CBA联赛,首先是希望看到高水平高质量的篮球赛事,其次更重要的是为家门口的主队助威喝彩,都希望自己城市培养出的球员能够展现傲人的赛场风采,而不仅仅是来看高薪聘请的外援上演砍分大战,一枝独秀。
对于球员,只有比赛才是检验平时训练的最好的试金石,也是提升技战术水平的最佳途径。如果外援一个人就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得分和出手次数,不仅比赛的锻炼效果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国内球员随着出场时间,战术地位的降低,对自己信心的流失。如果因为外援长期占据着球场位置,国内球员得不到锻炼,只能不断地错过最佳的成长时机,形成恶性循环。
在中国篮球的发展体系中,CBA联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国家队成员是全部来自联赛的优秀运动员。因此联赛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输出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2020年篮球世界杯已经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中国队在面对世界强队时的束手无策,已经刺痛了每一个关注中国篮球的人。即使在联赛里呼风唤雨的球员,也可能在国际赛场上被防守到困窘,何况,现今外援挤占了大量发展空间和资源,只能让国内球员的发展更捉襟见肘。
现今篮协已经对外援的使用进行了政策上的调整,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给予国内球员充分的发展提升空间,外援“一人一队”的现象仍然存在。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中国篮球欲发展,华丽的数据和纸面成绩都是泡沫,唯有扎扎实实培养国内球员,继续改革完善联赛体制,中国篮球事业才有广阔的未来。
文/仲阳(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仲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