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中强调: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
消息甫一爆出,各论坛舌战连连,网友或为“状元热”行将降温而喝彩,或认为此举荒腔走板、高分本就应该公布。就此事的社会讨论如此热闹不难理解,毕竟大多数人都曾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高考焦头烂额过,自然也关注国家层面如何应对高考本身存在的社会问题。在笔者看来,此举意在给过度膨胀的高考热打一剂退烧针,也展现出了为政者日拱一卒的求变决心;不过这退烧针远不止该打给学校和家长,打给匿在背后、疯狂的运营资本才是洞见症结之举。
当今时代,教育产业化以明显的两面性改变着我国的教育事业格局,高考因其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也吸引了规模庞大的资本入驻,进而形成一条颇具特点的产业链。“高考状元”一词随之应用颇广,它不仅仅意为某一省份地区当年高考的最高分持有者,更成为印证其出身学校或机构自身实力的招牌。“状元郎”及其他高分学生成绩一经公布,母校必然会张贴喜报、大肆宣传。我们也不难发现,不管同“状元”是否有直接的培训关系,部分教育机构会尽一切连带之能事,甚至可能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将这些“天之骄子”拢入招生宣传海报以提高办学知名度。除此外,前些年不少教育机构、保健品公司邀请“高考状元”做代言人的报道也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的现象本身就是病态且肤浅的,除了给“状元”本人带来隐私、名誉等方面的权益受损问题外,还会刺激家长群体趋之如鹜地选报培训班,宁愿挤破脑袋、咬碎牙齿也要将子女送进此类标榜为“高考状元培训基地”的学校。尚且不论真假,退一万步讲,适合状元本人的学校和教育模式,未必就适合于每一位想成为状元的准高考生。如此看来,被高考经济产业链中的资本利益与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所裹挟,产生的“高考状元”等相关衍生概念,背后有着容易被利用的极高的商业价值,应当停止被呐喊与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此番严禁公布“状元郎”并非首例,近几年每每临近高考,教育部就以此为忌频发通知,可三令五申的结果却是屡禁不止,这说明:哪怕今年提前至2月发布禁令仍非治本之策。1300多年的科举史虽已消亡,但其观念却根深蒂固、持续影响着当代人,加之浸润在大众媒体报道渲染下,国民对于“最”“第一”等名号字有天然的兴趣,“高考状元”又与高考升学这一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自然是舆论的“香饽饽”,每年高考放榜出分,社会各方都在翘首以盼最高分者的横空出世,并探究其背后的成功原因与商业价值。若不专注于规范整治过热的高考经济产业链、规避应试教育衍生出的利益为人所失范蛀蚀,仅仅止步于禁止宣传、炒作与状元相关的字眼,显然是在扬汤止沸,并不能改变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与利益驱动因素。为何?教育机构等相关利益体自有对策,必然创造出更多的相关名词以取代之,结果或许会再次陷入滑稽无意义的游击抵抗与屡抗屡禁的恶性循环。
教育事业和高考制度本身是崇高的,断然不能当作商业资本积累的掘金处,也不能被媒体、公众所过度消费。故而,从教育市场秩序的规范入手是当务之急,也是釜底抽薪之策。择清、摸透、理顺处于高考经济产业链上的资本力量,并加以合理监管、宏观调控布局,才可能阻止教育行业内部资本的无序渗透、推动资本科学有效地补充国家教育投入的空白。只有利益不再越界躁动,加之媒体、公众响应政府号召,煽动高考热、状元热的“假芭蕉扇”才能消失。
文/邸子瀛(山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邸子瀛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