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pp违规套取个人信息,个体意识与制度监管需双管齐下

来源:红网 作者:仲阳 编辑:陈乘 2021-02-09 22:02:23
时刻新闻
—分享—

青辣椒.jpg

2月5日,在工信部召开的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座谈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对此表示,一些即时通讯工具、输入法和地图导航等App,使用麦克风权限,读取文字输入内容后,超出用户许可范围(将信息)用于“其他途径”,带来了风险隐患。

诸多网友反映,刚和朋友聊完的话题,转眼间就能在手机上接收到广告的推荐。仿佛各种App对个人信息的获取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从过去的被动的用户痕迹追踪,发展到如今能操纵手机麦克风权限,主动地准确获取行为个体每时每刻的动态,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在个人隐私与公共空间的边界反复试探。

从周围人日常的使用习惯来看,很多人仍然对App使用过程中的信息隐私缺乏保护意识。客观地讲,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被App获取过个人信息的经历,节点化生存的大背景下,只要注册或者登录任何端口,就会相应地提供一定数量的信息,尽管是用于身份核实与确认,却早已融入进大数据的洪流之中。

个人信息之所以成为诸多App商家的“兵家必争之地”,是因为其在媒介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主要功能如下:一是最重要的用户画像的刻画,通过对用户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实现更加完整的供需对接,从而为下一步广告精准推送和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如使用滴滴打车,每次出行的时间和行程,是否存在周期性,都会在之后的推送和优惠券发放得到体现。二是将信息作为“资产”,无论是规模化的售卖转卖,还是在金融领域利用个人信息实行渗透的违法行为,都在挖空心思牟取商业利益。

疫情期间,也有部分App通过伪造健康码行程码,来套取个人信息,随着行为愈演愈烈,监管部门也看到了舆论的沸腾,2月5日工信部便首次就麦克风、通讯录、相册权限问题进行公开通报点名,整个处理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企业自查自纠,监督检查,结果处置。同时《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也即将出台,笔者认为,根治违规行为还需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复杂运营模式,知己知彼,方能更好地清除这片灰色地带。

作为用户个体,也需要培养一定的媒介素养和法律知识。使用App的过程中,多一分耐心,既然个人没有能力扫除暗箱,就对明面上的设置多加留意,每次App的安装和功能设置中,谨慎选择开放权限,不在任何不明来历的端口和链接里留下信息。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滥用,应当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有理有据地进行维权。

文/仲阳(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仲阳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2/09/89914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