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伟
当班里学生跟老师说自己长大后想“当一名职业电子竞技选手,因为每天玩10小时游戏很幸福”,老师的反应会怎样?杭州一位小学六年级班主任为此专门去一家电竞俱乐部实地调研,并给学生写了一封2400多字的长信,让3名想做职业电竞选手的学生对行业有更多的了解后,再下最后的决定。(2月9日 澎湃新闻)
小学生长大后想当职业电竞选手,绝大部分老师和家长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赶紧跳出来反对,然而新闻中的这位魏榕给出了新的参考答案。“我不想简单地说教,而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当一名职业电竞选手的不易。寒假开始了,孩子们使用手机时间显然会变得更长,班里玩游戏的男生较多,我也想提醒同学们不要沉迷游戏。”什么是因材施教?这就是很好的样板。魏老师这种优秀的育人理念值得学习点赞。
教育不是压抑天性,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就拿魏榕老师让学生做“二十年后的自己”职业规划的结果来说,学生们并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老师、医生或科学家这些主流路线走,反倒是甜品师、旅行家、B站UP主……各种职业都有,甚至还有有3名学生选择做职业电竞选手。这就是时代进步带来的多元产物,这些后浪是没有办法被定义的。哪怕是游戏这种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只有真的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其实游戏本身并不万恶,它对当下的孩子们有着广泛的意义。首先,作为一种消遣这是游戏最直接的属性,好多孩子都爱用手机玩游戏,且把这当做幸福很重要的一部分。其次,一些孩子们会把游戏当做一种社交手段,组团开黑成了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不少孩子聊天的话题都是游戏,你若完全不懂就容易成为“孤岛”。最后,电竞的蓬勃发展让游戏成为了一种职业选择,并作为亚运会项目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游戏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过于沉迷。
对于游戏,该是好好正视一下的时候了。一是要明确玩游戏必然影响学习成绩这是个伪命题。以魏榕所在的班级为例,班里比较沉迷游戏的学生中,虽然绝大部分都中等偏下,但有一人成绩特别好。可见,玩游戏时常和学习成绩高低之间不是负相关。二是要厘清电竞和“网瘾少年”的边界。单纯的玩游戏这不是电竞,而电竞选手也不是“网瘾少年”,专业电竞选手不是不务正业,相反他们一样可以为国争光。三是电竞需要天赋,不是说你有“实力”就有“天赋”,这项职业有着专业的测试和要求,游戏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对于游戏要适度干预,因势利导,不能想当然。对于那些想把游戏当成职业的孩子,必须尽早让其认清职业电竞的真实情况,有条件的最好让其切身体验一下,毕竟言传不如身教来得更醒目。其实,不管是老师、家长、学生还是说一般成人,都要思考游戏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是你安身立命的依靠,那么请认真钻研;若只是一种娱乐,那么请保持克制。无论哪种情况,有一点是肯定的:是你主导游戏,而不是游戏主导你。
来源:红网
作者:孟伟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