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向东
3月24日下午,正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在同企业员工代表交流时,他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再往前走,必须靠创新,随大流老跟着人家是不行的。现在就看谁能抢抓机遇,谁有这样的担当和使命感,谁有这样的能力做好。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规划纲要非常重视实现核心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强调在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特别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寻求自主研发突破,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抓创新要做到不问“出身”,充分激发创新潜能。
抓创新不问“出身”,就要集聚各种创新力量。一直以来,科学研究被看作是专设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事。实际上,企业不仅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为企业要发展,本身就需要创新。“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抓创新,既要重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更要重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产业主体,积极布局前沿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的是集聚各种创新力量,汇聚创新洪流,形成最大的创新效益。
抓创新不问“出身”,就要坚持科研没有禁区。科学研究的规律并不强调体制内外的区别,只有什么样的科研模式更适合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在提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趋势下,中国科技企业的研发乃至基础、前沿研究实力,已经让人刮目相看。比如,华为、中兴等企业作为主要科研力量参与的中国5G技术方案,在全球5G标准制定中拥有话语权。科学研究没有禁区,创新的路径也不需要设置身份、体制之类的障碍。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只要是研发走在前面,水平处于领先,都可以担起“领头雁”的职责。
抓创新不问“出身”,就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加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揭榜挂帅”政策,坚持不设门槛、不论身份、结果导向的原则,通过悬赏制、赛马制、军令状等方式汇聚“最强大脑”。实行“揭榜挂帅”,能够让科研攻关者保持定力,心无旁骛,放手一搏,“不破楼兰终不还”。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抓创新不问“出身”,最终目的就是把科技人才的巨大创新潜能充分激发出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事关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创新“长板”,带动整个国家创新生态链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红网
作者:徐向东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