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的一个舞蹈表演引起了轩然大波,网上充斥着对于跳舞女学生的谩骂,“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等评论更是甚嚣尘上。
引起争议的焦点在于,这支舞蹈并不美观,而将其置于校庆这一正式庄重的情境下,再顶上“清华大学”这个顶流学府的帽子,似乎更具“违和”感和“可批判性”。
但事实是,这个演出并不是在十分庄严正式的场合上进行的,更像是一种游园会形式的自娱自乐,是各社团的一个互动场,是学生自由表达自我的方式。也许,这场舞蹈表演并不具有欣赏性,吐槽也是人之常情,但吐槽一波就已足矣,将偶然性事件过分解读,上升到体制问题,上纲上线,认为是学校美学教育出了问题,甚至是清华学府的堕落,那不免是以偏概全、过分解读了。
哲学教授陈嘉映曾批评过“过度反思”,他认为,当下社会很多问题都存在过度反思的毛病,特殊的事上升到普遍性,倾向于把琐琐碎碎的东西上升为某种观念或意义。
不很合适的服装,不够搭配的音乐,不协调的背景建筑,这些细小因素叠加产生的“尬舞”事件,具有偶然和意外性,它不能代表学校的美育水准,也不能全然代表清华学生的素养,不能代表清华的形象。小概率的热点事件,其背后不一定具有普遍性的根源和深刻的批判性。
“过度反思”,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情绪,那么,这股吐槽之火就会成为网暴之火。在这场舆论事件中,不少网友故意将舞蹈往色情表演方向带节奏,发出污言秽语,这种戾气混在舆论之中,往往只会造成社会的撕裂,污染网络的舆论空间。
这件事真正反映出的现实镜像是,越来越频繁的网络暴力和上纲上线的过度舆论。“尬舞”事件本身对社会并没有太大危害,但随之而产生的恶意网暴,危害却不容小觑。基于男性凝视的恶意,“坟头蹦迪”“洗浴中心”等词汇更是带来了极大的不适;“清华的堕落”更是反映了将名校钉在情绪宣泄的靶子上的心理。这些也许才是更应该被关注和反思的现实问题。
止于吐槽,是舆论场应有的宽容和度量,不“过度反思”,谨防“吐槽”和“网暴”的红线,则是应有的媒介素质。
文/李易蔓(华中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李易蔓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