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大博士送半年外卖,给学术研究上了一课

来源:红网 作者:吴岳茂 编辑:刘昱 2021-05-10 15:28:56
时刻新闻
—分享—

ed7fc0b1774c442d9c48166cebd15844.jpg

近日,一则有关于“北大博士后为做研究送半年外卖”的新闻成为网络热门议题。

据相关报道显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雅博士后陈龙曾为完成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在2018年体验了5个半月的外卖骑手劳动,最终撰写出《“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一文,并发表在期刊《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6期上。此新闻一出便在网上引发舆论漩涡,网友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样一个脚踏实地的研究者做了一个有利于百姓也有利于社会的研究”,有人则认为“这篇论文本身没有什么深度和新颖性”。暂不谈这篇论文本身质量如何,陈龙对于自身专业所进行的社会研究的严谨性、真实性、规范性精神值得学术界学习和尊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或一项精确的科研调查,都需要研究者“身体力行”探索社会现象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一直以来,许多科学技术研究者、人文社科研究者,都在致力于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他们俯下身、动头脑、拿起笔,揭开无数学术真理的纱幕,拓宽人类的眼界。

以外卖骑手为例,在数字化算法时代,中国有大量的外卖骑手,他们骑着电瓶车,手拾餐饮外卖,奔赴在城市各地。在这过程中,他们的身份认同如何?劳动情况如何?陈龙和《人物》记者赖祐萱就通过对外卖骑手的田野式观察,在论文或特稿中给予了大众最真实的答案。前者写出了核心期刊论文《“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后者则作出了阅读量突破10万的爆款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事实胜于雄辩,真金不怕火炼”。陈龙在自己所研究的论文中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去走进田野进行调查、研究,即“资本是如何控制劳动者,而劳动者又是如何反抗的?”此外还详实分析了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在组织技术和科学技术视角下所经过的演变,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拥有建设性的,具备一定现实意义。

而这样的例子并非只有一个,在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黄盈盈的著作《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中也运用到了田野调查这种调查方法,他们亲身参与了“小姐”“同志”“截瘫者”等社会边缘群体之中,进行研究。不仅仅是外卖骑手,还有很多社会群体需要研究者去关注。若说科学技术研究者投身于物理现象、化学元素、生物进化等知识的海洋,那人文社科研究者也应该沉浸生活、理解生活,同时肩负起对边缘群体和少数群体的人文关怀。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科研大国到科研强国,需要的不是波谲云诡的学术氛围,而是踏踏实实的学术基石。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研水平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关键性可见一斑。然而,如今的中国已是科研大国,但并非科研强国,学术造假、学术资源浪费的丑闻频上热搜,学术研究创新力不足而导致“学术内卷”成为热议话题。

从演员翟天临论文风波到《冰川冻土》期刊刊登“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荒谬论文;从杭师大教师郭彦努论文抄袭事件到《写真地理》杂志“熟鸡蛋返生”的“不可能”论文,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学术界内“伪科学”事件频繁上演,且这些“学术笑话”还成了建设科技强国路上的“拦路虎”。一项好的学术研究、社会研究,应该具有“真实力度”和“信息客观性”,这不仅是学者陈龙个人的努力方向,也应该是学术界应该扬起的旗帜。

学有魂,术有范,北大博士为做好研究坚持送半年外卖,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深入实际生活,写出了一篇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现实意义的论文,这尤其给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上了一课。无论如何,这都在启示我们:脚踏实地,根植实际状况、提出现实议题、深入实地考察,这才是学术界真正追求的严谨科研精神。

文/吴岳茂 (安徽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吴岳茂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5/10/93237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