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期食品闯入年轻人的生活。眼下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不知何时出现了一批连锁折扣超市,主攻这些城市的次要购物中心,里面专门售卖一些即将临期的产品,价格是正常市价的3-5折。例如年轻人们只要3.5元就可以买到一瓶依云,只要11.5元就能买到一盒5片装的曼秀雷敦面膜。
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做好临期产品对于刺激中国线下市场经济回暖确有效益,放眼当下,临期产品正在成为解决流量困局的一种另辟蹊径的办法,当前线下超市的临期生意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意,但这样一个有大量小众却足够低价的商品群,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也不会是不值得的坏生意。
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临期产品虽然日期没有过期,却不能完全规避产品本身因为各种不确定环境因素,提前过了保质期带来的安全风险。所以销售者和消费者双重“把关”以及有关部门的规范重视,才是做好临期产品生意的关键。
对于销售者而言,做好临期产品的生意需要严格地把控,严格核查临期产品生产日期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早在2012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曾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需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醒目的提示并单独出售,这就需要商家严格按照已经制定出的标准严格落实。但并不是只要产品还在保质期内就可以将其摆放在货架上高枕无忧,因为部分临期产品例如膨化食品可能因为商品的特殊物理属性无法鉴别其实质是否变质,这些隐含的食品安全风险是无法通过外观鉴别的,所以对于一些相对特殊可能隐含安全隐患的临期食品,销售者应该做出慎重的处理策略。同样,对于进口渠道和货源方面也需做好筛选,在选择上游商家时力求寻找资格齐全,安全有保障的经销商,尽量在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临期产品需量入为主,适当消费和仔细甄别。年轻消费者是购买临期产品的“主力军”,豆瓣小组上,“我爱临期食品”聚集了3.4万临期产品爱好者,B站上也有很多专门测评临期产品的UP主。的确,相比于线上价格昂贵的新近商品而言,特别是对于大部分非生鲜的临期食品,临期产品在口感上的差异性微乎其微,这种捡漏和淘宝的心态使得年轻人也愈来愈热衷。但也会带来“囤货”的不良购买习惯。对于消费者而言,临期产品还是要回归到实用性,而不应该因为它的低价格而盲目囤积。除此之外,商家也无法完全保证销售的临期产品完全合格,所以消费者不能因为一些临期产品是自己的“心头好”而盲目选购,在购买之前还需仔细甄别,二重把关。
对于临期产品而言,本来需要被下架最后却被用来赚钱,其存在原本就是在打擦边球,所以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更加完善和细化关于售卖临期产品有关条例。例如北京曾为此制作出专门的标准,比如标注出保质期一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保质期6个月到不足一年的临界为到期前的20天等等。
临期解决了流量的困局,做临期产品的生意有着可行的现实基础,未来空间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更加完善的情况下,临期产品如何被更加高效率地联络、搜索和利用是值得人们探索的问题。
文/朱华娇(广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朱华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