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挂枝头”锻炼颈椎,为何偏方总瞄准老人

来源:红网 作者:邢孟姚 编辑:化定兴 2021-05-26 19:28:15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jpg

最近一段“沈阳大爷大妈吊脖子健身”的视频引爆网络,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老人将身体吊在树上,随意摇晃、摆动,仅靠脖子支撑,画面搞笑却又让人控制不住地为大爷大妈担心。据悉,“吊脖子健身”的装置是一位57岁大爷自制研发的,他称“吊脖子健身”能修复颈椎疾患,改善颈肩患处,治疗颈椎病。不过随着这一行为被网友热议,医学专家对大爷的装置及理论进行了“常识性否定”,它虽然采用临床上的牵引原理,但实际上并不可取。

人的颈椎能承受的最大重量在25公斤左右,所以“吊脖子健身”很有可能会直接损伤神经和脊髓,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高位截瘫。因此生活中如果遇到颈椎严重不适,最好还是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而非是盲目听信偏方。

视频中大爷大妈们对“吊脖子健身”深信不疑的态度总让人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听信偏方的老人比比皆是,“吊脖子健身”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些拥有众多“信徒”的“神医们”依然活跃在民间各处。

为何老人们总是乐意听信偏方呢?其实不难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老人相信偏方并不是因为它真的管用,而是他们所在群体的盲目追捧营造出了一种管用的氛围。然而现实是大部分偏方寿命都很短,他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而在偏方风行期间,医学常识常常被人们抛诸脑后。

首先,我们要知道大部分人对病症的理解多停留在直接感受层面,所以更容易被感受层面的表达迷惑。对于病症感受来讲,如果没有受过严格专业的训练,基本上很难描述清楚。甚至普遍意义上病患的感受陈述,都需要专业医生来引导。而偏方的核心,就在于对疗效感受的迷惑性表达。这种时候,作为接收者,如果缺乏基本的常识判断,就很容易被“击中”心坎,从而掉入陷阱。

其次,大多数人对生理知识和医疗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基本的常识判断都没有。多数人的医学知识扫盲,是在自己亲历疾病或者照顾病属时才会有所改善,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为偏方的存活提供了很大的生存空间。所以医疗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要让常识成为生活的基础,否则谈养生和保健,无异于平地起高楼。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偏方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为治病而存在,而是为社交而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低智群体的社交中,更强调表面的连接,为了追求合群,盲目跟随集体。也就是大家都在做什么,如果我不做,或者我不认同,就很难融入集体被大家接纳。所以就偏方的风行,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被动的接纳。这方面的存在,但凡接触过使用偏方治病的群体,应该都有所体会。因为对于“为你好”和“信任我”在低智群体中是被严重等同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予老年人群体足够的关切,设身处地并且转换方式适时出手进行引导,防止悲剧的发生。比如这次的“吊脖子锻炼颈椎”,被大众广泛关注,引发专家重视,从而进行解读与规劝,一定程度上预防了悲剧事件的发生。

最后笔者想说,现实中让人感到无力的是很多时候在具体劝说的过程中,一些父母的“顽固”令子女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至亲胡来,最后收拾残局。与此相比,一些利用这种心理收割熟人的“有心人”才更令人害怕,所以老年人相关社区活动的监管也务必要加强。

文/邢孟姚(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邢孟姚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5/26/94034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