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遇上抖音,非遗不再“孤芳自赏”

来源:红网 作者:张一无 编辑:唐盈 2021-06-12 12:13:14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张一无

端午长假的第一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迎来了它自己的第16个年头。今年非遗日的主题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而如何让非遗真正成为“人民的非遗”而不是“手艺人的非遗”,则是摆在各方面前的一个思考难题。

前些年,新媒体刚刚兴起时,在媒体界曾掀起一波“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讨论热潮。一方觉得应潜心生产内容,“打铁还需自身硬”;另一方则争鸣传播渠道更重要,“酒香也怕巷子深”。当时的讨论并没有一个结果,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各的道理。可现在纸媒凋零的业态,似乎在为当年的争论写下注解。

面临同样困境的远不止是媒体人,还有那些背负荣光与压力的“非遗”传承人。荣光自不消说,千百年来洗涤过滤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应该珍视也最富有价值的宝藏。但有多少荣光,就有多少压力。非遗想要传承,就必须走出孤芳自赏的“闺阁”,思考如何吸引同时代的国人。

柳州螺蛳粉的走红,或许能给非遗传承人一个可以模仿和借鉴的思路。当然,很多网友可能还不知道,螺蛳粉居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毕竟它太火了,火得不像是他们印象中门庭冷落的非遗。

螺蛳粉的走红并非无迹可寻。2016年,也就是中国网络直播带货元年,螺蛳粉主动拥抱新技术,借助抖音这个体量巨大的平台与网友见面。“未闻其臭,先吃其爽”的标签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在敢于尝鲜的美食爱好者中迅速走红。2020年初,因为疫情影响,螺蛳粉产能跟不上需求导致的大缺货,又将螺蛳粉热潮推向一个巅峰。再到后来,螺蛳粉“出圈”已不再是奇景,而是彻彻底底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过头看,螺蛳粉走红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在于适时地拥抱了网络平台。网络时代的扩散能力超出常人想象,倘若依靠线下门店的地推,螺蛳粉想要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恐怕将是道阻且长。

受益于互联网平台的自然不限于螺蛳粉。仔细想想,身边有没有人在抖音上听德云社说相声的?有没有人跟着丁志刚学吹笛子的?有没有人在李子柒店铺买腊肠的?从这无数个个案中,我们就能窥探到其中的规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人类是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996”的作息安排加上快餐式的单一文化,让人们的身心近乎干涸。此时,无论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戏曲、相声,还是作为物质文化的瓷器、美食,都能给现代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也是快生活中的一种慢调节。而正是被人们看见、被人们需要,非遗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

而网络平台,便是连结非遗与现代人需求的桥梁和渠道。数据显示,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97.94%被抖音覆盖。过去一年中,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88%,播放量同比增长107%。特别是濒危非遗项目,视频获赞数已经超过一亿次。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些灿若星汉的非遗文化,寻找到在网络时代的兼容之道,重新焕发出光彩。主动走出舒适圈,拥抱技术与市场,不高冷、接地气的非遗文化正当其时。

来源:红网

作者:张一无

编辑:唐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6/12/952866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