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高校要当好“排头兵”

来源:红网 作者:肖迪 编辑:陈乘 2021-07-15 18:04:38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肖迪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人才荟萃、思维活跃、智力密集,既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渗透和影响,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重要哨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鲜明不鲜明、经常不经常、到位不到位,关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原则性、根本性、方向性问题,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的根基深不深、基础牢不牢、路径对不对。

当好“排头兵”,扛起“主责任”,推动管党治党与办学治校协同发力。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或缺任何一者、失衡任何一方都会走上歧路、邪路、弯路。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既坚决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又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凝聚育人合力,全面统筹谋划学工、就业、资助、心理等方方面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让“三全育人”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融入学生从“进校园”到“离校门”全流程,实现人人都是育人主体、事事都是育人样本、处处都是育人环境、时时都是育人课堂。

当好“排头兵”,守牢“主阵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思政课程同其他课程并不是“毫无血缘”的“异姓兄弟”,也不是简单的组合与叠加。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就要坚持系统思维、融合思维,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让思想政治引领渠道从思政课的“单课程”,向通识课、实践课、公共课、专业课等“全课程”拓展。要整合课程体系“一盘棋”,胸怀“国之大者”,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公共课突出知识结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实践课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专业课立足学科特色、思维方法、钻研精神,构建起全面覆盖、类型丰富、支撑互融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守好课堂教学“一段渠”,探索有效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沉浸式教学,运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多元教学方式,辅之以AR、VR等新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实效性、针对性。

当好“排头兵”,唱响“主旋律”,推动铺天盖地与精准滴灌协同发力。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自说自话、自拉自唱。学生在哪里、困惑在哪里、焦点在哪里,思想引领就要跟进到哪里。所谓铺天盖地,就是树立“流量”意识,坚持内容为王,形成“一个都不能少”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要借助抖音、知乎、短视频、强国号、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载体,用高校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网言网语”和喜欢听、愿意看的“青言青语”,将有观点、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搬到线上,让体现主流价值观的案例以喜闻乐见、活灵活现方式,营造思政教育氛围。所谓精准滴灌,就是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树立精准思维,坚持“一人一档”。要动态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心理健康、经济条件、情感状况等,精准地通过学业上的帮助、心理上的辅导、经济上的资助、就业上的点拨,一点一滴地争取人心、赢得主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拔节孕穗期”,必须精心引导、悉心栽培。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总结新模式、拓宽新渠道、开辟新场域、畅通新桥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做好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的工作,引导青年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自觉扣好“第一粒扣子”,真正用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书写新时代鲲鹏击浪的青春华章。

来源:红网

作者:肖迪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7/15/96700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