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少华
为让孩子能进入好学校,一些家长就想着“托关系”“找熟人”来帮忙,万万没想到,好学校进不去,反被“学托”坑惨了。近日,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诈骗案件,一“学托”以办理入学为名,诈骗37名家长135万余元。(7月20日《海峡导报》)
一般来说,像这种专门帮人“找熟人”“托关系”的人,都有一种比较“好”的口碑,甚至在左邻右舍或公众的眼里都应该是远近闻名的“大能人”,并有办成了不少一般人都办不了的事情为“事实依据”。但是这位骗子柳某却足实让人大跌眼镜了,他虽然收了不少受害人的钱,却从未成功帮忙办理一起所托入学事宜,但就是这样,却并不妨碍柳某坑蒙拐骗,而且,其在教育机构的家长们中间,被口口相传“能办事”。受骗上当者更是越来越多,柳某的不义之财更是越敛越多。
现代社会,人们的防骗意识都很强,更别说事关孩子的择校问题了。但是,这么多人“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一个“一事无成”的“老熟人”面前翻船了,不仅不可思议,更让人觉得有一丝尴尬。其实,这并不奇怪,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人至今不仅还崇尚于“熟人社会”,而办事就要“找熟人”“凭关系”更是“传统”了。而像柳某这样的骗子,就是认准了人们的这一处“软肋”,利用人们的口口相传,专门向“熟人”下刀,某些人也正像俗话说的那样,明明被人家骗卖了,还在那里喜滋滋帮别人数钱。
值得欣慰的是,柳某尽管被人口口相传得神乎其神,却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办成一件“实事”,这也释放出了一种积极的信号——要办事就必须走正道,一切都必须按照国家政策和法律进行;那种所谓的办事就要“托关系”“找熟人”的做法,早就行不通和不存在了。也可以说,像柳某的这种“旁门左道”,最终落得个“一事无成”,更是非常正常的,反之,如果他“帮忙办事”成功了,这才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可怕的呢。
一个骗子,根本没有任何所谓的关系,更没有办成一件所托之事,却被一些人口口相传“能办事”,并欺骗了30多人,诈骗上百万元,这不仅荒唐,更让人痛心。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受害者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不相信正道,痴迷于“旁门左道”,甚至明明知道“托关系”“找熟人”有风险,但还是“宁相信其能,而不相信其是在欺骗”。这样的观念不改变,像这种受骗上当的事情,不会是第一次,更不会是最后一次。
来源:红网
作者:朱少华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