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古籍“活”起来,需要凝聚更多社会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袁栋 编辑:张瑜 2021-07-31 18:06:19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袁栋

古籍保护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日前,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会指出,要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紧迫性,把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谋划;要突出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重点,全面开展古籍普查摸底,建立古籍分级保护体系,科学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加强古籍开发利用,加大古籍宣传推广,努力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古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古籍续命迫在眉睫。据统计,全国现存古籍和民国线装书5000多万册件,有1000多万册件亟待抢救性修复。在这一背景下,相关部门提出要重视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科学开展古籍修复,努力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显得非常具有迫切性。

说到古籍,要警惕长久以来的一种错误认知,即把古籍当成是曲高和寡的小众事,而低估大众对其接受程度。如今年初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专题节目,一经播出就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据统计,该节目网络视频播放量超1.4亿人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7亿,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媲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受欢迎程度。

其实,不管是《典籍里的中国》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它们的走红,都意味着“故纸堆”与“老古董”并非天然远离现代社会,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去拉进它们与公众的距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对它们的保护和传承当中来。

事实上,近些年,借助技术手段推进古籍走向大众,让它们“活”起来的工作一直在进行。如去年,国家文旅部相关负责人就指出,将继续加强国家珍贵古籍保护修复力度,提升存藏环境,推进古籍保护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建设,深入实施《国家珍贵古籍丛刊》和古籍保护数字化项目。而日前字节跳动公益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发起“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招募创作者通过抖音等平台,创作相关内容、推动古籍活化、助力传统文化传承,这同样是一种社会力量的助力。

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等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与影响力来向社会宣传、推介古籍,其实也是一种接地气的古籍保护方式。它不仅有助于拉近公众与古籍的距离,也实现了对古籍的不同打开方式,真正让古籍在现代社会收获新的生命力。

让古籍能够以更鲜活的姿态面向社会,被更多人接触、了解,也是促进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和古籍修复技术进步的重要一环。目前,古籍修复这项国家级非遗,由于技术难度和行业冷淡,受困于人才和资金缺乏。而当越来越多的古籍能够“活”起来,以更多元的方式被“打开”,其实就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接近、了解古籍,从而充实古籍修复的人才队伍。

如担任“古籍宣推官”的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就指出,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在高新科技的运用上有着老师傅们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虽然老师傅凭多年工作经验用手一摸就可分辨出古籍纸张的年代、类别与特性,但年轻修复师们更擅长使用现代科技器材鉴定纸张纤维,用化学试剂测试颜料成分,通过科学数据来准确分析古籍纸张,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古籍修复还原的精准度与契合度。

让古籍“活”起来,从小众走向大众,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如今年6月,字节跳动还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初期启动资金达到1000万元。可以说,互联网平台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古籍保护、修复及宣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方面的努力,多多益善。

来源:红网

作者:袁栋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7/31/97260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