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理平
面对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治安环境的期盼与呼声,山西朔州市近年来瞄准老旧小区治理痛点和堵点,在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基础上,引导居民组建“微组织”、开展“微服务”、实行“微管理”,全面开展街道、社区、行业、单位等“微治理”活动,聚“微治”成“大治”,积“小安”成“大安”。(8月5日 《法治日报》)
“微治理”蕴含基层善治大能量。江苏、湖南、江西等地从房前屋后实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实施社区微更新、景观微改造、微议题讨论等,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微治理”可做活服务民生大文章;河北省廊坊启动“群众说事、干部解题”工作机制建设、广西北海推进“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建设、浙江嘉兴进行“微嘉园”平台建设,“微治理”能拓宽群众参事议事渠道;福建全省推广“近邻”模式、湖北武汉对社区治理网格化系统“武汉·微邻里”提档升级,“微治理”让共治“同心圆”越画越大。
治国安邦在基层,基层安则国家安,基层强则国家强。上述各地“微治理”的创新实践便是对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良好回应,实践证明,它们是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和生动样板。
用好“微治理”方子,必能蹚出基层善治好路子。让“微治理”行稳致远,坚持党的领导是首要原则。事实证明,离开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基层治理不仅容易走偏方向、误入歧途,还会因为缺乏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难以把其他主体的作用有效地凝聚起来,难以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再则,搞好“微治理”须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治理的主体靠人,治理对象也牵涉到人。对此,应凝聚整合乡干部、村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等各方力量,为基层善治提供强大力量支撑,同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通过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充分融合,结合实际着力打造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层是国家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毛细血管”,期待越来越多的“微治理”成功样态出现,从而让基层这个国家和社会“底板”日益牢固。
来源:红网
作者:周理平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