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息碎片化时代,深阅读如何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刘昱 2021-08-10 17:20:25
时刻新闻
—分享—

文/樊水科(西京学院副教授)

只要在车站、码头、高铁等公共场所粗略观察,人们大概已经有了一个共识性的印象:通过手机获取碎片化信息正在成为大部分人主要的阅读习惯和行为。事实上,随时随地的移动端阅读方式几乎是不可逆的,已经深深影响到报纸、杂志、经典等纸质的传统阅读方式。当然不是说传统阅读会被取代或衰落,但至少“微阅读”“浅阅读”正在日益盛行。

信息碎片化时代,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有很多局限。首先是不成体系。有质量的深阅读带来的是系统化的知识,有完整的体系和内部结构,比如一本书,有结论、调查和获取数据的方法,也有严密的论述过程。而现在的阅读是“刷”的,是一篇一篇文章浏览式的,就破坏了知识之间的结构和体系。

其次是没有逻辑。一篇一篇,一个视频一个视频堆积起来的信息,知识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被切断,成为一堆散乱的信息。而信息的堆积还要系统化之后,才叫知识。

再者是茧房困境。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都市里的人们普遍有一种疲倦感,在等车或回家的时间间隙里,更愿意选择轻松愉快的内容,于是刷微博、刷各种短视频平台或刷各种娱乐资讯热搜。同时平台也通过算法不断精准喂养用户,进一步压缩了深阅读的空间。

那么,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深阅读如何可能?本文仅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提一些改善的办法。

第一,建立知识体系。一般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阅读兴趣点,及早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常关键。比如新闻学专业,如果新闻是知识大树的主干,那么新闻历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是这棵树上的主要分枝,枝桠上还有更小的枝条,如新闻业务这个分枝上,有采写编评摄等枝条,每个枝条上有大量树叶。与之毗邻的知识树还包括社会学、文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这个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一旦建立,那么,平时浏览和看到的碎片化信息就容易被整合到读者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中,变成某几片有机联系的知识树叶,而不是一堆散乱无章的树叶。

第二,重视逻辑审视。知识之间的关联除了体系和结构化关联,这里更强调一种阅读的批判性思维,即对任何海量信息和观点,都带着思考去阅读,哪怕是碎片化的阅读,也是有益的。比如,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概念是否明确?支持观点的证据和事实可靠吗?证据是否充足恰切?论证过程逻辑方法是否有效?这样的追问和反思,你读到的信息与信息之间可能被综合、归类、推断等,经逻辑审视之后的信息,就被选择性吸纳,成为知识。

第三,学会攻守有度。每个人的知识是有专业界限的,认知和眼界也有所不同。这里的“守”是守住专业根本,“攻”是不囿于专业边界,要既能守住专业根本,又积极拓宽专业边界。换句话说,在算法推送信息可能造成信息茧房的背景下,除了关注本专业前沿信息,还要有意识地接受自己专业之外的信息,这样才能提高认知能力,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多维全面。比如学习新闻评论,逻辑学、社会学、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文学等知识也要有所涉猎。

当然,本文并不否认休闲娱乐性的阅读的意义,而是在碎片化阅读已经势不可挡的时候,为对抗“浅阅读”而提出三个改善性的尝试。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移动端也可以阅读经典文本,可以写读书笔记,而且,对碎片化阅读发现的好书,也可以买回家“深阅读”。但上述建议对碎片化时代的阅读会有改善。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8/10/97655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