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评之道 ㉔ | 杨清华:今天,我们仍热切呼唤“理性”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张瑜 2021-10-17 20:39:3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21年10月1日,红网启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为给广大评论写作者,尤其是参赛的大学生作者提供一些写作经验、启发,助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我们邀请了上届“评论之星”选拔赛、2020年度红辣椒评论“佳作评论”的获奖者,红网“青椒计划”的优胜作者,以及高校评论教师,畅谈“时评之道”,聊聊评论写作的心得体会。“时评之道”系列文章9月23日起陆续推出,我们也欢迎广大作者撰文反馈,分享评论写作的思考、感悟。

哈哈哈_副本.jpg

“今天,我们仍热切呼唤‘理性’,我们需要摆脱‘不成熟’,因为我们仍未‘成年’。”

★本期分享者:杨清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新闻传播学博士。

红辣椒评论:能否请你简要介绍下贵校新闻评论课的主要特色,以及大学生评论写作的情况?

杨清华:我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一所拥有百年荣光的红色高校,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和优良教育传统。一师的新闻评论实践渊源已久,1913年至1922年毛泽东在此求学执教期间,积极投身新闻评论活动。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号上,他撰写了创刊宣言及其他文章共20多篇。1920年,他又连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赵女士的人格问题》《改革婚姻问题》等文章,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一师人赓续着“立志天下、勇求真理”的情怀担当,在2021年我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打造红色课堂、建强红色平台、培育红色文化”。因此,一师的新闻评论教学基于优秀红色传承,将先辈的理想信念、天下情怀融入课堂思政教学,培育“有格局、有担当、有见地”的新闻评论人才。近年来,学生们新闻评论写作热情高涨,在网红、凤凰网等国内知名评论平台发表评论数百篇,在红辣椒评论“青椒计划”参与度排名中多次位列高校前列。

红辣椒评论:在当前的融媒体生态中,碎片化、娱乐化、视频化更加明显,新闻反转、真相沉浮,人们接触信息增多,却似乎并未变得更加有“智”“识”,你怎么看?我们又如何培育人的理性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杨清华:德意志哲学家康德说,走向文明“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人类文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类走向成熟的过程,便是“人”现代化的过程,理性实现的过程。现代社会纷繁复杂,海量信息“汹涌澎湃”,“网络喷子”纷至沓来,他们看似“站在道德制高点”,或举“批判大旗”,或“声张正义”,而大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且不自知。基于我国现有网民的知识结构与年龄层次,一些网民处于“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状态,或“人云亦云”,或“自以为是”。这种网络生态很可怕,需高度警惕。

如何培养理性?康德认为,人类从不缺乏理性,而是缺乏运用理性的勇气与方法。现在青年学生要培育理性,需要进行“思想启蒙”。个人的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反思意识的程度反映个人理性水平的高低。通过思想启蒙,实现自我价值。首先是“他者启蒙”,也就是通过阅读经典、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自主认知。其次是“自我启蒙”。青年学生通过公共领域的观察、判断到独立的言论发表,从“私人泄愤”或“自说自话”的封闭空间走向一个新的理性交往空间,逐步实现现代性的自我培养。徐特立为第一师范所题“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现作为校风),这其实就是一种“理性倡导”。

红辣椒评论:作为一种文体,评论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从话语表达方式的演变上,带节奏自媒体风格非常流行,注重逻辑推荐且理性表达的文章却“不受待见”,当然这只是一个可以感觉到的趋势,你是否认同,或如何看待这些“变”与“不变”?

杨清华:新闻评论的文本样态决定了它在信息传播的地位价值,理性文章“不受待见”是一种正常现象。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即理性)是一个伴随痛苦的过程,而“懒惰”从某个层面来说是本性使然。其二,国民的整体知识素养与理性水平也决定理性作品暂时“不受待见”,需要一个“激发与等待”的过程。

每一个传播产品都有其内在价值,不需要盲目地去改变。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理性产品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稀缺资源。当下网络生态中盲目跟风、哗众取宠、群体极化现象凸显,伴随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会看到理性产品的价值。但与此同时,理性产品也需要“主动启蒙”,在保证整体质量的前提下,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发一系列多媒体衍生产品。通过碎片化、创新性传播手段输出理性思维,这也是媒体的一种社会使命与责任。

红辣椒评论:红网评论推出“青椒计划”以来,你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指导学生参与,搭建了新闻教学与评论实践的桥梁。为进一步优化创新“青椒计划”大学生评论作者培训,你能否提些建议?尤其是在新闻评论教学与评论实践之间,又如何深入融合,真正培育一批热爱写作的时评新人?

杨清华:对优化创新青年作者培训,我建议有二:开办线下评论写作班,通过学术论坛、实践分享会等方式提高青年作者们的写作认知;拓展线上资源,大力开发“时评学院”的内容建设,整合高校新闻评论教师的教学资源,真正成为作者们“常学常新”的“时评学院”。

要培养一批热爱写作的时评新人,需要政府、高校、媒体通力协作。在有限条件下,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挑选“写作苗子”。二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让“苗子们”形成“圈子”,在积极氛围下提升写作热情。如果政府、高校、媒体能够给以作者升学就业、个人荣誉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效果会更佳。

红辣椒评论:在评论教学上,你是否有可以分享的特别经验和方法?

杨清华:其实上这门课需要“情怀”。每周90分钟,但课后修改学生的新闻评论远超于此。由于新闻评论大多具有时效性,所以学生的评论稿件一发过来我需要立马修改,无论我是在散步还是接小孩,都需要抽出时间修改后转发编辑,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今年我们班40位同学发表作品30余篇,师生收获都挺大。

我的恩师田中阳先生常常教导我,要培养自己的“大思维、大视野、大尺度、大襟怀”,我的新闻评论教学也主要是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培育出发。课前5分钟让学生们“谈天说地”,了解最近一周的国内外新闻资讯,共同拓宽“大视野”。课中输入思维训练,包括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从一个新的格局、视角去看新闻事件,保持“大思维与大尺度”。课后,要求学生们多体验生活,融入社会,多听、多看,多感受,做一个有情怀,勇担当,有独立人格的新青年。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变得理性,变得成熟。

今天,我们仍热切呼唤“理性”,我们需要摆脱“不成熟”,因为我们仍未“成年”。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9/02/1010458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