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月饼变“卷饼”不是中秋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红网 作者:​​孟伟 编辑:张瑜 2021-09-18 16:15:28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孟伟

又到一年中秋节,月饼这个每年只消费一次的非刚需产品像往年一样,在网络上又掀起了一场大战。不管是不是做月饼的商家,都卯足了劲想来分一杯羹:讲故事、换口味、搞联名、抽盲盒……看得人眼花缭乱。只是细品之下就会发现,你吃的是月饼吗?不,是“卷饼”。(9月18日 澎湃新闻)

不可否认,近年来,月饼市场“内卷”真是越来越重。从早期的过度包装,到后来证券化的“纸月饼”,再到现在的口味创新、文化创意等等,月饼的“卷”,让人越来越“上头”。五花八门的花式月饼接踵而至,花活越来越多的月饼,正在慢慢掏空人们的钱包。

相较于以往,今年“干饭系”的月饼奇葩得可以。方便面月饼、螺蛳粉月饼、韭菜鸡蛋月饼、腐乳月饼、胡辣汤月饼……仿佛月饼成了吃货们的“试验田”,喜欢吃什么就把它包进月饼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冷锅串串月饼——牛胸肉、牛百叶、牛蹄筋、牛舌、牛肚、牛杆菌酱,再加上豆皮、腐竹、笋原料串起来,搭配鲜香麻辣的藤椒锅底,红油拌上芝麻做成馅。不禁让人发问:这还叫月饼吗?

伴随着月饼的日益奇葩,月饼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一块小小的月饼少则一二十块,多则成百上千。根据上市公司数据,月饼企业一般在第三季度即可达成全年营收目标,一年靠月饼收入上亿元,毛利率可高达65%。在如此高毛利的驱使下,卖月饼变成了一场有关创意、营销、售卖的大狂欢。

疯狂“内卷”之下,各种乱象也愈发凸显。代购、黄牛入场,医院食堂月饼被炒至千元以上;一些酒店员工沦为没有感情的销售机器,需要定额定量完成近万盒月饼销售KPI;还有不少“三无”手工月饼在朋友圈风靡……

月饼变“卷饼”,不是中秋的正确打开方式。无论月饼怎样精致、怎样变化,月饼的本质属性还是食品,是中秋节的象征性载体。一块平价的五仁月饼、枣泥月饼,一样可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期盼,与其一味追求新奇、颜值与高价,不如拒绝“内卷”,让月饼从礼品回归到食品。

来源:红网

作者:​​孟伟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9/18/101781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