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9月30日央视网报道,北京近日出台关于规范管理短租住房的通知。记者检索发现,目前北京市区开在住宅小区里的城市民宿,已经基本下架。对此,网络上众说纷纭,有小区居民称,终于不用再受到民宿的打扰,也有人说,以后在外住宿将会遭受更多的不便,承担更高的价格。
民宿的出现,确实给人们的出行住宿提供了新选择。但是,很多民宿中涉及的住改商合理性、消防、卫生以及疫情防控问题都提醒我们,经营民宿并不能胡来乱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由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北京市依法依规对民宿进行管理,并无不妥。
许多的民宿经营者,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量,将房屋进行简单布置就开始营业,这样的民宿,事实上只能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要求,消防、卫生等设施的配备并不符合规范。例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器等设施,在很多民宿便不见了踪影。很多民宿的经营者,将房间的清洁外包给保洁公司,床品和洗漱用品的更换外包给布草公司,自己做甩手掌柜,民宿内的卫生环境,可能连定期的检查都无法做到。
再有,在小区内经营民宿,势必增加小区内的人员流动,带来许多的风险和隐患。在网络上搜索民宿相关词条,不难发现,很多小区的居住者都对在小区内经营民宿的行为表示不满,经常更换的租客让小区业主产生安全担忧。事实上,租客素质良莠不齐,民宿租客扰民、破坏公共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相比于小区内其他住户,民宿的租客租住时间较短,无论物业还是小区住户,都不易与之形成有效的沟通和调解。
最后,小区内民宿的经营,也给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当前,只要小区内出现确诊病例,就需要进行封闭管理,给住户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民宿的租客中,外地人员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且民宿的管理模式也导致了其在测温、扫码登记等防控措施方面较为宽松,增加了外地输入病例产生大范围影响的风险。
虽然不少人对民宿有着特殊的喜爱,民宿也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任何经营方式都不可逾越法律的藩篱。况且,此次治理的对象,仅为小区内经营的民宿,商用的公寓、商住两用房,在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仍可经营民宿。民宿的经营者应当进行反思,增强法律意识,不可一味追逐利益。如此,才能还小区住户良好的居住环境,也为租客在最大程度上提供便利。
文/马嘉梁(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马嘉梁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