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一年多前,上海市民王先生因患脑部疾病成了植物人,高额的治疗费用让妻子张阿姨感到身心俱疲。不久前,张阿姨了解到,只要为丈夫办理残疾证,就可以减免一些费用。然而,在做伤残鉴定时,相关方面要求患病的植物人王先生本人亲自前往。无独有偶,2020年11月有媒体报道,上海市民马先生的父亲身患重病瘫痪在床,想要办理残疾证,却被告知要本人到场做鉴定。
这不禁让人思考“助残惠残”大背景下,为何办证仍费劲?
上述新闻一经发布,就引发了网友们的一阵讨论。大多数网友谴责该地残疾证办理的制度僵化,不人性化,提倡“政策要以人为本,灵活应对”。有的网友献言建策“伤残鉴定虽然受众是少数,但牵动基层民心,希望有关部门瞄准问题综合施策,让公共服务多跑路、弱势群体少跑腿”。
诚然,让患有重疾、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必须亲自到定点医院鉴定,不仅没有做到持续优化无障碍环境,反而是在给他们增添障碍。刨根究底,关于残疾证办理不是没有相关政策扶持和引导,而是个别基层单位缺乏让政策落地的决心和行动力。
早在2021年6月中国残联就印发通知,对残疾人证办理将实行“跨省通办”。此外,为了方便残疾人申领残疾人证,各地残联还将为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开展上门服务。
紧接着,国务院于2021年7月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也曾明确指出:县(市、区、旗)明确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开展残疾人需求评估,加强服务资源统筹。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推行上门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便利化服务。
不论是残疾人证“跨省通办”,还是《“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它们都是国家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向着现代化迈进,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而提出的。这些惠民政策的实施和落实,迫切需要各地有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精力、物力、财力、人力去行动起来,唯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才能切实增进残疾人士民生福祉,增强残疾人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阿凯拉·卡哈尔(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阿凯拉·卡哈尔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