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可与校长痛哭共情,却不能用情绪衡量事件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黎芷筠 编辑:陈乘 2021-11-26 21:51:2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河南省封丘县某中学校长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痛哭流涕的画面,引起网友广泛关注,起因是该校长所管理的中学出现学生食用学校饭菜后呕吐不止的情况,而校长无法替换由教育局招标的送餐供应商。在广大网友的介入下,封丘县政委政府很快成立调查组,并对该事件作出了回应。

这是一起成功的舆论监督事件。舆论监督作为广大群众行使和维护权利的主要方式,在督促问题解决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件价值的大小是判定是否需要舆论监督的重要标志,然而,当下的舆论监督存在着“走偏”的趋势,即: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已经代替了事件本身,成为了衡量事件价值的标准。

在学生呕吐事件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校长的眼泪;在“狗咬人”事件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记者小莉的眼泪。当“是否调动了我们的情绪”成为衡量新闻“是否值得一看”的标准时,情绪已经凌驾于理性之上成为了我们思维的“把关者”。这是很危险的。

用情绪衡量事件价值,无疑会造成信息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蕴含情绪越激烈、表达手法越偏激的事件越容易被人看到和关注,而越理性全面、越透露事实本质的事件反而难以引起注意。这就会导致人们将关注点放在很多“有情绪”的事件上,而忽视了那些凸显了社会问题却缺乏“爆点”的事情。

用情绪衡量事件价值,不仅会妨碍我们对事件作出客观判断,更会导致我们思维方式退化。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人的大脑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依靠情感作出判定的快思维,另一种是依靠理性作出判定的慢思维。前者轻松省力却容易出错,后者耗费精力却更贴近事实。

用情绪衡量事件价值,无疑是不断地运用快思维的方式来判断事件、站定立场,在面对倾向性明显、情绪激烈的事件报道时,人们越来越习惯用共情代替思考。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当我们习惯“情绪先行”的思考方式后,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的行为也会趋向于感性而非理性,而非理性的行为往往会带来令人不满的结果。

用情绪衡量事件价值,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浮躁。我们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在这个时代,事件的真相已经不再重要,衡量事件价值、判断事件真假的不再是确凿的事实,而是高昂的情绪。当人人都沉溺于情绪的海洋中时,真相已无关紧要,可是,如果所有事件的真相都不被在意、所有情绪的表达都高于问题的分析,那么,当情绪发泄完后这些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呢?

情绪是人的本能、是我们不可舍弃的一部分,但当我们思考时,情绪应在理性之后而非代替理性来指导我们的判断。只有这样,更多有意义的问题才能浮出水面,而非只有当有人哭泣时,我们才能看到。

文/黎芷筠(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黎芷筠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1/26/104666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