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好算法必守规矩:“私人订制”岂是订制价格

来源:红网 作者:王凯悦 编辑:刘昱 2022-01-10 18:10:07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王凯悦

近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对“大数据杀熟”等现象进行规范。业界认为,《管理规定》的出台着眼于大数据算法有序治理,引导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算法推荐相关行业开始迈入严监管时代。(1月10日 《证券日报》)

《管理规定》指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这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数据杀熟”。比如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不同品牌型号手机提供的报价不一样,网购平台“看人下菜碟”,越是熟客价越高……

这背后的“猫腻”就在于平台利用主成分分析或者回归技术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分组,对于不同的组类采用不同的价格模式,悄悄地把低价选项藏起来,隐瞒了“别人比你价格低”的事实,那么越忠实、价格承受力越高的客户就越吃亏。小商家和消费者不知道在机器计算的“黑箱”中发生了什么,就在平台编织的一张大网中变成无知的待宰羔羊。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男主楚门生活在被精心设计好并人为操控的舞台上,被千万人驻足观望,而最大获益者却是亲手打造了这个虚拟世界的节目制作人。且大多软件还在用户协议中加入免责条款,允许收集使用并公开用户数据,美其名曰“提供个性化服务”,不同意就无法使用。

这是一种有违商业伦理,透支消费者信任的短视行为,属于变相价格歧视,不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甚至催生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互联网带给市场参与者们透明和宽松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应该平等地享受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带来的红利,如果无时无刻都和大数据斗智斗勇,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因此,对大数据杀熟说不势在必行。

此次《规定》出台并不是给大数据发展“拖后腿”,而是更好地为用户、为社会服务。大数据资源是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公共财产,如果当算法逻辑由高效精准扭曲为追求流量、提高忠实性、增加利润,那就是走上了歪门邪道。企业要想“驾驭”好大数据资源并走向康庄大道,就必须保障用户隐私安全,杜绝有害信息传播,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并且秉持社会责任感,重新审视运转规则。用户则应多平台交叉比较,遇到质量问题保护自己的权利,不被恶意杀熟软件标记为“韭菜”和“软柿子”。

要想让技术得到合理使用,就要确保互联网企业既有章可循,也始终在监督下运行。在设计和应用中不断形成多方合力的长效机制,让大数据的巨大正能量真正发挥出来。

来源:红网

作者:王凯悦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1/10/107291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