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水科(西京学院副教授)
北京冬奥会正在进行,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尽情绽放和书写他们奋进拼搏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他们的速度、力量、技巧、激情与精神。但是,奥运的精彩不仅仅在赛场上,不仅仅是奥运健儿,不仅仅是冠军梦,而是由奥运激发起的普通人的运动热情,是千千万万老百姓与奥运结缘的故事。这正是一部奥运主题的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令笔者感动的理由:它将镜头对准奥运赛场外,用影像讲述了赛场外一批幕后英雄和平凡百姓,他们有奥运场馆的建设者,有奥运赛事的服务者,冰雪运动的推动者,还有千万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这是一部完美诠释“人人共享、人人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纪录片。
《从北京到北京》既是时间概念也是空间概念,同一座城市北京,从2008年到2022年横跨14年,成为至今全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奥运如何改变“赛场外”普通人的生活?这是一个有待挖掘、并且值得讲述的故事。纪录片只有6集,总时长不超过150分钟,但涉及相对完整的个体故事多达二十多个。既有鸟巢和“冰丝带”建筑总工程师、速滑馆制冰师、项目竞赛主任、高山滑雪医生,也有山区冰球少年、志愿者、艺术家、教师、社区居民、媒体记者等。
如何用纪录片讲好时空跨度这么大,人物职业类型又很多的幕后平凡英雄,《从北京到北京》是个典范。纪录片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将不同职业的奥运故事编织在一起,详略不同,交叉讲述。它成功选择了特别典型又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从2008年鸟巢上空荡起的《我和你》,到如今传唱的《燃烧的雪花》《一起向未来》,音乐人常石磊让我们敬佩。与奥运结缘20多年的李久林,从2008年的鸟巢到2020年“冰丝带”的建设,建筑总工程师李久林和他的团队攻克了数十项前所未有的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纪录片讲述简洁又不失细节。比如为了能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救援,41人的滑雪医生团队在冰上训练滑雪和演练,他们不断摔倒,有人受伤,甚至有人伤到需要手术,康复后坚持训练,就是为了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风采。故事虽多,但主题统一,讲出了中国精神。比如69岁的赵纪生训练了一支冰球队,带领“山里娃”到北京参加冰球联赛,将拼搏奋进的种子播在孩子们的心中。
纪录片讲述的是幕后英雄的群像故事。观看纪录片的时候,笔者总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另一个词儿,“装台人”。这个词儿是陕西作家陈彦的小说《装台》以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里的一个不为人知的职业。在戏剧领域,舞台、演员和表演是核心,是备受关注,为人喝彩的;而装台人就是为舞台上的表演服务的,暗淡无光的幕后工作者。如果放在更大的社会语境中,装台和表演其实也是人生的隐喻,每个人既在为别人装台,也在表演着自己的人生。回到纪录片本身,如果没有千千万万奥运管理者、场馆建设者和维护者、志愿者以及医疗服务者,热爱奥运的推动者和更广泛的冰雪运动的参与者,体育健儿们就没有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失去了庞大的追寻者的目光。所以,“装台”和“表演”,“赛场外”和“赛场上”是互相成就的,是一场双向奔赴创造的美好。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