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悦(黑龙江大学)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怎样充分利用与传承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重要课题。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和全国人大代表贾樟柯均建议,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让年轻一代深度感知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博物馆是提升精神素养最好的“课堂”。我国博物馆通常被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可针对青少年开展美学启蒙、自然启蒙,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今年2月,三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成渝两地近20家文博单位和中小学合作,通过“开学第一课”的形式将博物馆搬到课堂。其课程对标历史,跨越语文、数学、美术等诸多学科,利于青少年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南昌博物馆也曾与中小学合作,将讲解与考古、文物修复体验相结合,把南昌历史“移”到校园。
文化遗产教育“从娃娃抓起”,势必为历史文物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储备力量。目前全国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大,专业人才缺口也较大,为此,2021年全国有16所大学新增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相关本科专业。如果说高校人才培养是“大厦”,那么中小学文化遗产教育就是“地基”。从“娃娃”开始埋下热爱历史文化的种子,更将为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探索历史、感受文明、体验文化,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载体的功能日益凸显。
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更是激发文博产业活力的重要路径。作为“美育课堂”的硬件设施,我国现有博物馆资源丰富。据统计,2021年末全国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国家正全力推进文物数字化工程,不可移动文物和国有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登录并不断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博物馆数量上去了,但不能让使用率下降。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从中小学生入手,让走进博物馆成为更多人的文化自觉和生活习惯,才能让博物馆热长久“热”下去。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吴为山委员和贾樟柯代表不约而同将“博物馆进课堂”的建议和提案带入两会,表明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形成社会普遍共识。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是第一步,可让文化遗产教育从“游”到“学”,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物保护需要与时俱进,对脆弱的文物来说,最好的保护不是将其束之高阁,从心底激发孩子们对中华文化遗产的热爱与珍视,才能将文明之火代代传承。
指导教师:张世光
来源:红网
作者:马悦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