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护文明,还需游客和展馆的双向奔赴

来源:红网 作者:杨欣 编辑:刘昱 2022-05-15 21:06:24
时刻新闻
—分享—

bac8f8b7-b646-4bbc-a914-4d89489a3544.jpg

□杨欣 (西南科技大学)

5月10日,有文章称开馆仅10多天的陕西考古博物馆,有多处展陈装置被游客破坏。在微信公众号“贞观”发布的图片中可以看到,考古博物馆一楼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些切成立方体的土块,这些土块上存在明显的缺角、开裂以及人为划痕。更令人气愤的是,千年地裂喷砂遗迹竟被游客划满爱心,成为“告白墙”。(5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在开馆仅10天内就有多处展陈装置惨遭游客破坏,这的确令人痛惜,也使人气愤。诚然,这种对文物的破坏离不开游客道德素质的缺失,但在笔者看来,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游客的道德素质的缺乏,更有游客的文物保护素质和认知体系的欠缺。同时,一味责怪游客并无用处,在展陈装置被破坏的背后,也存在展馆负责方对文物的保护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文物热”新潮的掀起,让无数人对博物馆有着虽不懂但也需打卡的执念,因此这也造成了游客组成的多样性和游客素质的复杂性。参观文物的游客中有着不一定对文物感兴趣的打卡群体;同时也有好奇心强烈,不懂文物珍贵程度的孩童群体等。在这些多样化的群体中,每个群体的文化认知高度不一,受教育程度不一,导致游客的文物保护素质、道德素质以及文博认知体系很难保证拥有相对一致的高度。

如在文物保护者心里,千年地裂喷砂代表着无数文明和厚重历史;但对于部分缺乏相关知识和素质的普通群众来说,可能这和他们儿时玩耍的石块无一般差距。以及,缘于对文物重要程度的不认识,使得游客在触摸、触碰文物时毫无轻重观念和保护意识。这些参差不齐的认知体系和道德素养使得文物、互动设施在被参观、使用的时候已经存在着潜在的被破坏可能性。

因此文物以及设施的保护,若是只想靠公众自觉遵守展厅规定怕是难上加难。这也意味着展馆负责人在进行保护措施设计时不该对游客的道德素质抱有太高期望,反而应该抱着文物可能遭受的最坏结果,来对文物和互动设施的保护措施进行设计。如对于重要文物古迹进行高清监控、进行隔离措施,同时有专人现场维护等硬性手段,让游客“无处下手”。

同时,我国群众的文物保护素质和认知体系始终缺乏,相关部门可对文物、考古遗址的重要程度等进行宣传,培养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此外,相关部门也可对破坏文物古迹的行为进行严惩,如加入参观黑名单、照价赔偿等,让破坏人对自身行为进行担责,而非肆无忌惮觉得破坏行为只是“小打小闹”。

展馆里的文物展现着“过往的文明”,展馆里的游客体现着“当下的文明”。两者文明该如何共处并不是千年难题,但若想“和谐共处”还需游客和展馆的“双向奔赴”。

来源:红网

作者:杨欣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5/15/1125506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