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萱怡 (湖南师范大学)
货币古之已有,但现代经济生活使货币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谓现代的自由,不过是货币生活为个体性和内在独立感带来的广阔空间。”这句话,正是出自齐美尔所著的——《货币哲学》。
作为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齐美尔对世界的未来无疑是悲观的,这种悲观从他极大胆(且在当时的思潮中显得极为政治不正确)的假设中就可以看出——即使通过某些手段,使所有人获得同等的资源/生产资料/自然权利,最后的所得依旧会因一些不可抗力,而想要实现精确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无异于蹇人升天。
在齐美尔的观点中,“货币本来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获取其他事物的方法,是通往终极目的的一系列步骤之一”。而在现代社会,货币却变成了人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说,人们的追求意识在通往最后目标的桥(也就是金钱)上停了下来,最后目标却反而不见了。由此,齐美尔展开了对于货币与人的自由的探讨,即货币带来人的自由与自由的空洞化。当货币的功能发挥作用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将取代物物交换而进阶为以货币为中介的契约性交换。
在过往物物交换时期(旧社会的奴隶制、封建制也更多以实物为收税对象),人更多依附于另一个人或组织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充斥其中,人们会对交换的人存在一种情感上的联系。而货币的诞生冲淡了这一切,人们可以在专业的、标准的、以货币为等价物的交换环境中选择更广泛的生活和交换空间。伦理、道德被逐步夷平,人与人之间更多成为一种以计算为单位的理性关系。由此,人不再依附于另一个人或组织,而获得更多的自由。但与此同时,这样的一种自由也使人沦为一种形式自由,即脱离群体、物质价值与情感的自由,人会缺少归属感而使得的生命感觉空虚化。
“现代人将他们的大多数时间花在挣钱上,这是他们一生的主要目的,他们认为自身的快乐和满足是与他们的财富息息相关的。”钱在个人和个人的欲望之间建起了桥梁,使人误认为快乐是容易得到的,人生的目标能够通过金钱轻而易举的实现。可他们所认知的“幸福”不过都是金钱/货币的认知异化的产物——人们搞错了什么是幸福,更何谈获得幸福呢?这也许就是齐美尔迥异于马克思、韦伯等学者的地方——他看见了时代的巨变,更关注到了对“人”本身感情、心灵的关心。
齐美尔认为,当我们置身于世界的痛苦和忧虑当中,安宁的状态才往往是绝对的理想,在做特定的事情时忙里偷闲才是有价值的。用货币交换个体自我中具有积极含义的内容,货币却无法提供这样积极的内容。另一层含义上说,人们通过对个体价值的出卖获得货币,又期望货币所能提供的价值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自由,然而货币所能提供的自由仅仅是潜在的、形式化的、消极的自由。所以货币经济与自由主义倾向性之间的关联,使得自由主义的自由具有不稳定性,无序性和令人不满的状况。
以齐美尔在本书中的原话作为结尾,现在看来,他当时的观点已一语成谶:“我们复杂的生活技术迫使我们在手段之上建筑手段,直至手段应该服务的真正目标不断退到意识的地平线上,并最终沉入地平线下。”我们可能会想着享受当下,但是在享受的同时,如果没有责任和义务,幸福是无意义和短暂的,随之而来的迷茫会让人更加痛苦。
来源:红网
作者:申萱怡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