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赏传统文化直播,把乡愁“刷起来”

来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张瑜 2022-06-16 21:58:17
时刻新闻
—分享—

□高亚洲

近日,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合抖音发布《知识付费新形态——直播打赏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传统文化在直播平台拓展“新舞台”、找到“新观众”,大众通过打赏进行文化消费,帮助相关从业者获得“新收入”,有助于网络社会形成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新场域”。

弘扬传统文化之于文化传承、地域发展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而其中最广为提及的,则是传统文化对乡愁的涵养,这种看似个体化的认知,往往是最为真切的认同。以流传于各地、且各具特色的地方戏为例,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正是对当地历史人文的投射,同时也塑造出当地人对环境的最初认知,这种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是无论背井离乡到哪里都无法抹去的故乡记忆。

需要正视的是,长期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我们的传统文化已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也因此在此中迷失了对故乡的认同和追随。最为让人堪忧的,便是传播空间的式微,尤其是那些相对小众、区域性的传统文化,更是因为其创作端口的“窄化”、获取层面的“知识鸿沟”,更让许多人找不到乡愁。

当传统文化遇到直播,为何可以迸发出如此的活力?个中逻辑其实并不复杂——直播这一媒介能够柔化线下传播对时空的硬性要求,使戏曲、民乐、国舞、书法、诗词等多个艺术门类,在保有线下“硬场地”的同时,也各自开辟线上“软空间”,再辅以短视频等高效传播途径,使互联网平台形成人气高涨的“传统文化生态场”。换言之,打破时空界限,并且楔入现代文明元素的“传统文化直播”,因循了注重体验的互联网逻辑,让原本就蕴含乡愁元素,能够在内心涌起情感共鸣的网民们,迅速找到共情的姿势并沉浸其中。

2022年春节前夕,考虑到许多在外务工者不能回乡,河南濮阳县振兴曲艺说唱团7名专业戏曲演员开设了抖音账号@说唱濮阳,每天下午三点和戏迷相约线上,带来豫剧、曲剧、大平调等地方戏表演。随着直播获得越来越多的点赞、分享,不断有在外地打工的河南老乡涌入直播间,每天隔着屏幕听家乡戏、一解乡愁,半年间便给剧团带来7万余名“粉丝”,打赏收入也为戏曲演员们在疫情下的生计提供了保障。

直播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渠道,但这并不是互联网成为“传统文化生态场”的核心要素,“打赏”才是最关键的驱动力。打赏作为知识付费的新形态,能为传统文化传播者提供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支持,进而使从业者、爱好者得到前所未有的行业机遇。诚如《报告》所言,当直播的“播”与打赏的“赏”均指向新颖的形式和优质的内容,两者便共振出对精品内容的双向助推。

在抖音等直播平台,大量传统文化从业者发挥自己所学,为观众带来此前在专业剧场才能欣赏的精品演出:大连京剧院青年表演艺术家凌珂,用直播为65万“粉丝”讲授京剧知识、普及经典唱段,许多年轻观众在他的直播间第一次观看京剧,也自发用打赏为这种文化传承方式送上支持;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青年舞者李解,用柔美的古典舞、民族舞表演,引来197万点赞和观众的打赏支持。《2021抖音数据报告》显示,该年度,平台传统文化类主播收入同比增长101%,其中曲艺类主播收入同比增长232%,不少濒危地方剧种通过直播再现活力。

而对那些意欲在传统文化找到乡愁,寻找乡土认同的人们来说,传统文化直播,是在以新颖、亲切的姿态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以可接近的方式,来获得和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能更便捷感知到乡土的气息。网络打赏,既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创作者劳动价值的尊重,同时也是他们抒发“乡愁”的方式。此外,这种新颖的文化消费方式,一改过去“先付费再观赏”的顺序模式,变为“边看边赏、看完再赏、赏由心定”,让打赏者感受到作为消费者的主体地位。总而言之,对用户来说,打赏传统文化直播,在乡音、乡艺、乡情,收获乡土认同,对创作者来说,能有更多的激励沉浸传统文化的耕耘,而对传统文化来说,在互联网的出圈,无疑是最好的“保育”。

每个人都不会吝啬对“望得见乡愁”的渴望,以传统文化为元基础的直播,正在建立“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知识图谱,这种具有过程观赏性的传播,正是乡愁的互联网表达,展现出生动的历史感性、立体的文化魅力、真切的精神力量,让乡愁不再飘渺虚无,每一个心中有乡愁的人,都可以经由观看直播、打赏直播,把“乡愁”刷起来。

来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6/16/113975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