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敦煌考古不是随便可以去的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田德政 2022-09-15 15:59:30
时刻新闻
—分享—

□孙建清

今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0万,报名比例达到68:1,但是对于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来说,近几年招聘岗位不减反增却少有考公人问津,岗位也总是空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张晓刚所长坦言“内地所招得多,更没人往我们这来”,面对这样的现状,敦煌研究院也无可奈何。(9月14日千龙网)

去敦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梦。正如作家叶文玲在《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一书的后记中所言:“在面对敦煌的492个洞窟、2000座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时,你没法不心灵震颤。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守护神'的'九十春秋'后,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但是,旅游是一回事儿,在敦煌一辈子从事考古研究又是另一回事。短暂的逗留,当然可以心情放松愉悦地欣赏到敦煌壁画美,感受飞天的气势,如果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你愿意永远待到“大漠孤烟直”的地方吗?恐怕就要打一个问号?来自敦煌的信息证明,尽管是正式事业编制,但是研究院却无人问津。这就表明,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面前,编制并没有太大吸引力。

敦煌招不到人,可以追溯的原因很多,从大的环境方面说,这个考古专业本身人数有限,高层次人才紧缺,从研究院来说,招考的条件比较苛刻,要求是双一流和八大美术院校的硕士毕业,无疑这就大大限制了招考。当然,上述原因不是主要的,最关键的是,敦煌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导致很多人望而却步。这才问题的症结。

敦煌考古招考让我们想起了此生只为守敦煌的常书鸿。常书鸿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奉献的一生。这位出生在西湖边的艺术家,早年留学法国,因画功成名就。但就在事业、生活双丰收之际,他邂逅了远在中国的千年文化宝地——敦煌,人生之路也从此改变。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选择留在敦煌,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没有一点梦想,没有甘于寂寞,恐怕是难以坚持下去的。几十年过去了,段文杰、樊锦诗、赵声良……几代莫高窟人接过“敦煌守护者”的使命棒,敦煌文物保护工作不再“危机重重”,而展示出了熠熠生辉的全新面貌。

事实证明,像敦煌艺术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批常书鸿式的学人舍命保护它、研究她,是无法达到今天这般模样的。

归根结底,敦煌也不是什么人都随便可以去的,它需要的是必须有守护敦煌的决心和痴心。没有这样一种梦想,即使去了敦煌也会离开。因此,敦煌应该宁缺毋滥,不必勉强。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9/15/118303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