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敦煌考古编制无人问津”:我们距完备考古人才机制有多远?

来源:红网 作者:袁扬洋 编辑:田德政 2022-09-15 16:57:38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图.png

□袁扬洋(苏州大学)

9月14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关注。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张晓刚所长坦言 “内地所招得多,更没人往我们这来”,面对这样的现状,敦煌研究院也无可奈何。张晓刚还透露,今年本来有五六个人报名,都是来自不错的大学,但全部缺考,一个都没去。

实际上,考古一线人才的短缺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以我国国家级考古科研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例,在1950年代末期,考古研究所的人员编制超过300人,但至2020年,该所编制仅为140人,实有人员133人。国家级的考古研究人员尚且逐年缩减,数量远远不足,更不必说基层的考古一线人员了,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问题,其考古人才更是严重短缺。

但是,我们通过数据就可以发现,随着近年来考古、文博类专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报考此方向专业的人数在增加。和考古研究实际人才需求相比,考古的院校后备人才队伍其实是相对充足的。据统计,全国每年可以培养各种级别与文物考古事业相关的考古、文博类学生1500名左右。

试想,如果这批毕业生能有半数分散到全国各个考古研究所或者是文化局、文物局等事业单位,那按理说也可以基本保证全国考古、文物工作的正常运行,解决考古研究人才新老替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可是现实是,经过院校长期专业训练的考古人才大量流失,很多毕业生宁愿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岗位,也不愿报考本专业方向的编制岗位。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首先,考古工作兼顾科研和野外调查发掘,这对于考古人员的科研能力和身体素质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繁重的工作量、科研压力等等的因素让一部分毕业生们望而却步;其次,国家对考古人员的行业从业资质有着严格要求,例如,这次敦煌研究院考古所编制的应聘要求就是“双一流”和八大美院的硕士研究生,相信真的会有一批毕业于此专业方向且热爱考古事业的人被这些限制条件卡住脖子而不得不放弃梦想,投入其他行业。如果相关单位能根据具体情况,降低门槛,以长期培养的思路去选择应聘者,那情况会不会有所改观?最后一点还是要落到经济因素上,考古、文物方向的事业编制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显偏低,这显然与其高强度的工作不匹配的。要知道,光靠“梦想”和“责任”的“捆绑”,是没办法从根本上留住考古人才的。

建立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备的考古人才机制,这个机制就包括了对院校考古专业的支持、良性的考古事业单位编制的选拔机制以及对考古人员的工资待遇、生活水平的合理提升等等。唯有全面地考虑到中国的考古实践和专业考古人才的真实意愿、想法,才能让心怀考古理想的人才和伟大的中国考古事业做到真正的“双向奔赴”。

来源:红网

作者:袁扬洋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9/15/118304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