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0月1日,红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盛大启航。在大赛启动前后,为促进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写作,创新话语表达,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红辣椒评论栏目特邀往届“评论之星”获奖大学生作者、组织奖高校教师代表,以及红网“青椒计划”优秀作者,畅谈“时评之道”。
张雨龙,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文字组亚军。代表作品:《少扣崇洋媚外的帽子,走出身份认同的褊狭》
红辣椒评论:上届“评论之星”,你拿下入围奖,本届则斩获亚军。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想必你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有啥想对自己说的吗?
张雨龙: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参赛了。得偿所愿,就不对自己再说别的了。承蒙评委老师抬爱,感谢编辑老师的无私改稿。我还记得刚开始投评论时,有时候还会和当班老师“商榷”这段不应该给我删掉。现在看当时很多东西写得确实不成熟,删改后文章才上了一个台阶,所以特别感谢红网老师们的耐心编辑。
写作时评之路上,有幸得到学校内外、业学两界诸多老师的指点,才有了今天的一点小成绩,在此要特别感谢遇到的老师们。
红辣椒评论:“能以较深度的思考,切中当代一些大学生缺少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时弊。”这是评委御史在途对你获奖作品的点评。能否分享一下,你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何处?
张雨龙:主要来自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何伟的“中国三部曲”让我学到了很多叙事技巧;刀尔登、唐德刚、张宏杰等学者的历史著作,能给人一种向后看的纵深感;鲁迅、胡适、刘瑜等名家的文章,也是很值得一读。很多跨专业通识读物,比如罗翔、刘擎等老师的作品,也能提供不少思想增量。
红辣椒评论:在写作上,有没有什么心得体会?你认为写评论最核心的要领是什么?
张雨龙:写作需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点我也在不断学习。这种想象力,是一种联系与转化的能力,是从个体经验中发现社会公共结构问题的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发现这几年,我都不太敢做一些出行计划,因为昨天的出游计划也许今天就被迫取消,今天还打开着的校门可能明天就会暂时封闭。那调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就可以看到不光是我,整个社会也处于流动的液态,身处其中的人无法把握生活中的确定性。所以我们的选择才会越来越保守,尤其体现在就业选择上,考公热、考研热、教资热,随之而来的就是内卷、躺平和其他有讨论价值的话题。
如果能发掘社会学的想象力,对于写作是大有裨益的。第一是选题避免扎堆,不是在网上追逐热点而来的,而是在身边发现的;第二是论据具有独特性,个体经验就是论据的一部分,并且个人化叙事也是能让读者产生共情的方式。
红辣椒评论:本届大赛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作品与对手,评价一下吧。
张雨龙:这次获奖的作品都很能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卢家驹同学谈外卖骑手、穆舒欣同学谈公款买好评、高雨曦同学谈知乎治校等几篇文章,兼具公共关怀与理性思辨,从他们那里我也受益良多。
红辣椒评论:作为时评写作者,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张雨龙:北大教授钱理群在《十三邀》中说了一句话让我很触动,他说他要做“北大的乌鸦”。这是很少见的自我标签,因为谁不想当喜鹊呢?《儒林外史》中,给范进送中举消息的报录人,还得了几千赏钱。这就是当喜鹊明晃晃的好处:不惹人嫌的身份,可以逃避人性的幽暗面与社会的阴暗处,还能堵住耳朵不必共情远方的哭声。
但我们的社会不能只有喜鹊。人人都在做喜鹊的时候,时评写作者就要做社会的乌鸦,继续担当守望社会的使命。新闻界所有的崇高,也都来源于此。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