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闭症天才?疾病不应被过度美化

来源:红网 作者:熊晨靓 编辑:田德政 2022-10-14 14:47:07
时刻新闻
—分享—

第八届评论之星.jpg

□熊晨靓(郑州大学)

四川绵阳,4岁的孤独症男孩佐佐无师自通,盲弹曲子准确率接近100%。佐佐的妈妈称,孩子1岁半被诊断为孤独症,不到3岁时开始接触音乐,自己便给他买了一架电子琴。她说孩子的记忆力很好,只要自己弹几遍的曲子他不看简谱就可以盲弹出来,还可以盲弹多首高难度的曲子。(10月13日 九派新闻)

拥有极高音乐天赋的佐佐,被众多网友称为“自闭症天才”。实际上,在影视作品和媒体报道当中,“自闭症天才”这个词并不少见。无论是电影《雨人》中拥有过目不忘记忆力的男主角,还是被称为“天才自闭症画家”的“中国毕加索”毕昌煜,抑或是自闭症超级天才牛顿、爱因斯坦,都给大众制造了一种“自闭症患者都是天才”的假象。而过度宣扬自闭症中的”天才”个例是对自闭症的一种过度美化和误解,自闭症患者患的是一种疾病,而非”天才病”,我们要关注的更应该是疾病本身,而非疾病中的”天才”。

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为特征的发育障碍疾病。诚然,自闭症群体中的部分人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超人的天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闭症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如此。上帝为他们关上了一扇门,却并不必然为他们打开另一扇为众人所期待的窗。研究表明,自闭症跟高智商没有必然关系,70%左右的自闭症患者智力落后,20%左右患者智力在正常范围,只有10%的自闭症患者智力超常,且自闭症群体中出现天才的比例与普通人群中出现天才的比例并没有明显差异。“天才”只是自闭症群体中的极少部分,生活无法自理、无法与人交流、兴趣狭隘、重复刻板、智力异常才是自闭症群体的大多数。

宣扬“自闭症天才“的初衷或许是希望通过展示这个群体“好”的一面,以促进公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认可,给予自闭症家庭更多的希望和温暖。但遗憾的是,强调自闭症群体的天赋,并非消弭自闭症污名化的正确打开方式。对自闭症群体的过度美化会让他们被误认为仅仅只是“带刺的玫瑰”,是无害的,只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精神方面有所缺陷,从而掩盖或让大众漠视其真正的问题,只是一味地夸大他们其中的某个“天才”,认为自闭症患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人人都只是不会说话的神童。

而这样的认知一旦形成,无疑将贻害自闭症群体。每年世界自闭症日全网齐刷“星星的孩子”,说起自闭症,普通人能记住的都是美化后的艺术标签,而真实状况往往无人关心。这种过度的包装和美化让人们忽略了自闭症患者面临的残酷现实:更多的自闭症孩子无法上学、不被社会包容和接纳;重度自闭症患者终生离不开父母照顾,没有自理能力,甚至没有语言能力,智力常年保持在三岁以下;被自闭症孩子常年折磨的父母,出现心理问题……这些都是赤裸裸的现实,是残酷的真相,是自闭症家庭永远的伤与痛。他们痛苦和悲伤,他们的眼泪和汗水,他们的困境和无奈,才应该是我们要关注的痛点和热点,是我们需要真实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如英国自闭症协会发言人巴滕所说:“我们应避免将患有自闭症的人定型为天才或其它负面的类型,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才能和需要。”我们要做的,是多去关注自闭症群体的普遍状况,揭开这个群体的艰难与困境,少拿个别“天才”的例子过度美化,掩盖他们艰难的处境。过度的美化并不能让困境消失,正确地认识自闭症群体,给予他们关注和帮扶和包容,才能还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真正的温暖与快乐。

来源:红网

作者:熊晨靓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14/119354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