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大教授的育儿焦虑,本就是我们不必讨论的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高睿琪 编辑:钟星月 2022-10-18 16:07:31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参赛最上面放.jpg

□高睿琪(山东大学)

近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谈及自己作为父亲和感悟以及作为父亲写给孩子的《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这一采访收获了许多讨论和关注。(10月17日 红星新闻)

许多网友认为“北大教授的孩子不会差吧”,“以他拥有的教育条件和资源来说,怎么教育都是锦上添花”,似乎父母的身份已经悄然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提起这本由写给孩子的信汇集而成的书,胡泳的态度十分柔和,“出这本书,我并不想强调我是‘北大教授,因为我恰好就是做了这么一份工作而已,社会上360行,行行不同,但在养育问题上,父母遇到的困惑其实都一样”。

书中,胡泳从玩具、游戏、家务这些琐碎的生活日常话题谈到了关于情感、学习乃至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和其中道理,这些内容都是以一个最简单的“人”的身份去表达的。诚然,拥有不同教育水平、经济能力的父母能够提供给孩子的客观条件和教育资源千差万别,但对于教育这件事本身,父母的客观条件并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根本问题,因为对父母而言,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每个人拥有的条件和能力已经基本确定,而对孩子来说,这些更是无从选择的。比起评价不同人得到的牌如何,人生的牌该如何打好,父母如何努力帮助孩子走向所谓幸福的道路,这些只关乎“人”本身的问题才是我们可以把握的、通过思考和努力可以有所改变的。父母的担忧、孩子的自由,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基于人性、情感和表达的共同问题。

其实,“育儿焦虑”并不一定是一个具有贬义的词汇,在现在的讨论语境下,对“育儿焦虑”话题有所关注或是产生共鸣的人,都是对良性的亲子关系有所期待、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人。而如何和这份焦虑和解,让父母平和地守护孩子,也让孩子在自由的积极状态下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是父母关于“平衡”的课题。在不可避免受到的外界干预和影响之外,人生是自己的,这是每个人都明确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追求强加给孩子,还是强调“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最终都只是给孩子和家庭氛围增添了消散不去的焦虑和负面情绪,成为消极的恶性循环和每个人的自我折磨。并且,这种“强行规定”的教育方式是一定无法完全实现的,因为不同的时代、机遇、个性是无法复制的,别人的人生更是模仿无法得来的。在过去的许多心理调查中都曾显示,从小被家长引导着在各个方面与别人“攀比”的孩子,极易形成敏感自卑的性格特征,且在成年后仍习惯性地以他人为参照物去审判自己,这样的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将自己的自卑和思维的不独立强行灌输给了下一代,而两代人都很难从根本上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追求幸福的人生更无从谈起。消解掉无意义的“比较”思维,不仅是在保护孩子,更重要的是放过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对孩子的期许和引导是不必要的,人的一生会与其他人、整个世界产生多样的联系,成年人拥有对世界和人生更深刻的认识、更丰富的经验,这些是家长能够引导帮助孩子的资本,而非强制要求孩子的理由。如丰子恺先生曾在散文中谈及,“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他因为经历过被现实消磨能量的体验,更加愿意珍惜和保护孩子的勇气和探索欲望,在自省的同时带给孩子真切的鼓励和支持。

教育既不是对自己人生的复刻和遗憾的强行弥补,也不是将孩子“踢下悬崖”任由社会对其进行塑造,良性的教育是取得“约束”和“自由”的健康平衡,引导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同时也启发家长对人生和世界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如同胡泳书中所言,家长守望着孩子人生的“起跑线”,但是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在人生的马拉松上,鼓励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对周围世界释放的善意、坚定包容的心态和思维以及自由勇敢的灵魂,这些特质能够让孩子正视世界的美好与阴暗、接受人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而后努力奔向一个可能存在的真正幸福的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高睿琪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18/119520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