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可欣(重庆大学)
10月24日是程序员节,据澎湃新闻报道,一些论坛中流传着“35 岁还在敲代码的是 loser”这样的说法。程序员客栈《2021年中国程序员薪资和生活现状调查报告》指出,2021年35岁及以上的程序员占据行业总人数的比例仅为9.4%。
近日,关于“大龄程序员都去哪儿了”的讨论冲上了微博热搜,进而引发了关于“35岁职场危机”的广泛共鸣。职场的年龄危机近年来一直是个热议的话题,职场中用年龄来对人进行“明码标价”可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样的价值评判标准真的合理吗?许多行业真的有必要吃“青春饭”吗?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兴用人年轻化之风,当时就将基层年轻干部的年龄界定在35岁以下。自那以后,35岁逐渐成为了我国职场内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在用人单位看来,35岁就意味着工作热情和工作精力以及学习能力的下降。因为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员工都处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不得不分心于家庭,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
前程无忧发布的《“35岁+”人群就业压力观察2022》报告中可以看到,在过去一年中,“35岁+”的受访者平均投递简历的数量同比增加了四分之一,但获得面试的机会却同比下降了两成。“35岁职场危机”从中可见一斑,甚至许多本身就存在着招工难问题的岗位,仍然不肯取消35岁的限制标准,就比如前段时间因为招不到人上新闻的敦煌研究院,在其官方招聘文件中也标注着35岁的年龄限制。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仅仅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人均寿命延长,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进行研究生或者博士的深造学习。我们的人生似乎相较于几十年前被拉长了,现在再继续使用35岁作为职场的限制年龄标准已经不合适了。如今的35岁职场人不应该再被打上“学不动”“精力差”“可替代”等等的标签,反而应该成为兼具职业知识和职场经验的代名词。
不仅如此,“35岁职场危机”不应该只是热议的社会话题,更应该是国家和政府共同重视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普通人到了35岁还要面临失去工作的忧虑,他还能够有多大的勇气去选择结婚生子去承担家庭和养育的责任呢?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地出台措施,来破除35岁的职场年龄壁垒,为中年人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拓宽中年人的职场发展空间,以此减轻整个社会的“中年危机”。
正如莱特所说,“年轻是一种品质,而不是一种数量。”职场盲目追求年轻员工的乱象该停止了,衡量青春的标准不应该只有年龄,更重要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拥有一颗不断拼搏、踏实肯干的热爱之心。
来源:红网
作者:雷可欣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