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继承不是“复制粘贴”,“古今相通”才是关键

来源:红网 作者:薛舒晓 编辑:陈雨柔 2022-10-28 20:32:02
时刻新闻
—分享—

第八届评论之星.jpg

□薛舒晓(山东大学)

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时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话题引爆网络,不少网友都纷纷翻出自己的教科书进行查证,“是斯之辩”也由此开始了。

其实“是斯之辩”的结论很明确。上游新闻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因此,无论是“是”还是“斯”都不影响我们去理解和体会古文中蕴藏的大道理和大智慧,而且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给出的确凿的证据来看,教科书也从未出现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事实和证据已经摆在眼前,又为何会出现如今的“是斯之辨”?有人是出于集体记忆与现实出现偏差的困惑之心,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对官方的不信任,认为是官方对教材进行改动从而故意较真,一定要与官方争个高低胜负并将其上升为“网络口水战”。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何种心态,大众在对待文化继承和发展上秉持严谨和科学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如果将“严谨”与“故意较真”混为一谈则是不可取的,这种只是在“咬文嚼字”的文化之辩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大可选择将这类“无用的文化之辩”弃而远之。

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等于“复制粘贴”传统文化。“一个字对应一个字”不是文化继承而是“文化复印”。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问题恐怕只有问孟子本人才可知晓。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以前,古代文献传播多以手抄为主,在抄写过程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差错,想要做到一字都不差的几率实在太小,几乎为零。对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体——大众们来讲,只要不影响阅读和理解,追求逐字逐句对应实在没有必要,尤其是在“是”“斯”两个字含义相同的情况下。与我们现代普通人而言,寻找、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才更为关键。

与现实相通。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通理即跨越时空、国度且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价值。我们一直提倡的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是指的是将传统文化内核与当代社会现实加以结合,创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为人所学习,被人所传承,这才是关键。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只能是以现实为土壤,以实践为路径创造出来的,而绝非寻找出来的。我们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即照抄照搬的“唯书论”。这不仅只是在重复枯燥的“复印机”工作,更是埋没了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跨域时空的具有共同性的文化通理和文化价值。

与人相通。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今天的“是斯之辩”可以是其他任何的古字、古词、古诗和古句之辩,但是不是所有文化之辩都没有意义。如何评判是否有意义?就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这里的人应该是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言。字、词、句的偏差是否影响大众阅读、理解、传播?对大众价值观导向是否产生不良影响等等。说到底,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服务对象是人,创造优秀传统文化现实价值的主体是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监督者也是人。文化应该是服务大众的,而文化之辩也应该是为了给大众一个准确可靠的答案,减少大众文化继承过程中的阻碍和困难,绝不能沦为网络口水战、舆论战或是一个“证明自己”“与官方反着来”的借口。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儿戏”,事关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应该整合所有的力量,不能因为一己私利在“无用的文化之辩”上浪费资源,耗费人力物力,而是应该坚持上下一条心,共同创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化通理与人相通。

文化继承不是文化复制粘贴,文化继承需要我们“用心用力”,整合古今力量、人民力量和现实力量,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相通、与人相通,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能够焕发新生。

来源:红网

作者:薛舒晓

编辑:陈雨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28/119885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