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燕(中国人民大学)
CPU,原指中央处理器,在某演员的一次采访中因其口误将“PUA”说成“CPU”使得“他在CPU你”这一网络热梗流传开来,后来又演变成多种英文缩写甚至是英语短语。近来无论是视频软件弹幕区还是评论区,只要与PUA有一点点关系,都会被KTV、PPT、ICU等占据,在透着一股浓浓的散装英语味的同时,也制造着玩梗狂欢的诸多笑点,但笑过之后,我们也应给予它背后更多的反思。
这个新梗的源头——PUA,在互联网平台实际上已经是占据了很多年的公共议题的“老网红”了,最初真正使他走近大众视野并被熟知的是2019年的“北大女生包丽自杀案”,该案的发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舆论的高潮,也让更多人了解和警惕“PUA”。PUA,全称“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艺术家”,其本质是“控制”,通过一系列手段操控你的精神,让你对其百依百顺,从而达成对方骗财骗色或自我满足的目的,PUA造成对公民个人多项权利的侵犯,在国际社会是被禁止和严厉打击的行为,中国立法中也提到了与PUA相关的违法行为。
网络玩梗已经成为网络新世代的流行文化,不可否认,它反映着青年群体解读并再造文化的新景观,也是一定时期社会大众心理状态的折射和群体情绪的流露,我们鼓励语言创新,尊重网络流行语独特的表达功能,但也要高度警惕一些玩梗文化所带来的价值消解。
当下许多“梗”更新速度快,包含意义多样,其能指与所指都很丰富,尤其在后真相盛行、情绪为先的社交媒体中,缺乏理性的讨论逐渐导致了公共话语的贫乏,受同质化表达和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影响,如在“CPU”的梗中,许多网民只要见到了关于男女感情的问题,先跟风玩一玩梗,一群人一拥而上“劝告”作者,“快跑,别相信他,他在KTV你”,而不去深究“PUA”本身的意义是什么,符不符合作者说的事实,能不能用在这件事中,甚至追问某些人“你知道PUA是什么意思吗”,都未必能答的上来。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万事万物都可PUA,似乎只要情侣之间发生某些矛盾,就是一方或双方都在进行PUA,就应该立刻决裂“快跑”,于是冲突放大、爱人反目;而似乎只要与灾难与悲惨相关的报道,就会被“吃人血馒头”刷屏,就是无良媒体,应该举报删除文章,此外,拼贴戏仿的造梗手段也改变着原本的所指,“听我说谢谢你”可以变得阴阳怪气,“栓Q”遍地走……文字原本的价值不断被消解,逐渐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
而进一步深究其原因,文字意义消解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思考能力和思维价值的消解,有人据此戏称“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样群起的造梗不需要太多深入的思考,也无需调动太多的话语体系和文字能力,看似趣味十足,实则空洞无物,但恰恰反映了大众狂欢下深度思考的停滞和对娱乐的沉沦,最终带来的是与“群氓的智慧”相反的群体性迷失。敲键盘表达越来越容易,停下来思考却越来越难——什么是PUA、究竟有没有在PUA、如何让深陷其中的人免受其害,又如何去正确分辨以免美好的感情最后以悲剧收尾,同样地,网民也该思考什么是“吃人血馒头”、什么是“受害者有罪论”,这件事情里能这么用吗,在跟风复制这些之前深入了解和分辨才能免于被一句“学到个新词就乱用”怼的哑口无言。面对事件本身,理性的思考和有逻辑地表达比一两句“抖机灵”的评论和抛梗更能承载公共价值,也更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发挥更深远的影响。
梗文化自古以来便存在,从成语到歇后语再到现在的各种形式,能真正让它发挥正向作用所依赖的还是作为语言使用主体的人们和我们倾注在其中的思考价值,比如官方借用“打的什么疫苗,爱你的每一秒”在拉进与受众的距离的同时,也扩大对疫苗接种的宣传,它的背后是对文化的新解读和再造,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能动性和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蕴含思考价值的正向造梗和输出才能更深入人心。
思考之后再表达,而不是思考之前先抛梗,拯救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价值,更是属于人的思想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仲燕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